“我们正把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入到乡村振兴全过程,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聚力建设具有丰富内涵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力争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进入全省前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到全省首位。”在全市改革创新暨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表彰大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占武瞄准新目标,亮出新举措:改革引领再出发,创新发展争进位,在“四化”同步中聚力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十三五”期间,宿迁市农业农村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建立起一抓到底的责任体系,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保障全面小康如期实现;促进产品品质持续提优、绿色发展持续提速、基础条件持续提标、装备水平持续提高,巩固了压舱基石,推动农产品供给水平全面提升;基本确立主导产业体系,推动农村新业态蓬勃发展,并不断加强产业发展支撑,开启了跨越发展,筑牢了乡村振兴经济基础;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推广完善返租倒包等新模式,密切了利益联结,保持了农民收入高速增长;加速深化农村改革,全域推进空间治理,统筹改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夯实了基础保障,增强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据王占武介绍,立足新起点、展现新作为,全市农业农村部门聚焦“两争一前列”新使命,以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工业化引领、新型城镇化带动、信息化赋能、强村富民方向,真抓实干,接续奋斗,切实将“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开启具有宿迁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的传奇。
坚持工业化引领,在现代农业建设上拓展新路径。把质量效益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打造现代化绿色优质农产品种养加工基地。始终把补链强链作为首要任务,推动河蟹、花木、工厂化食用菌三个集群做大做强,打造全国知名“农业地标”;加快稻米、果蔬、生猪、肉禽四个精深加工链条补齐补强,打造新兴农产品加工基地,力争年内“三群四链”综合产值突破700亿元。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头版头条,组织开展农业招商“春季竞赛”“秋季攻坚”系列行动,加快引育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构建以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产业架构,年内新招引农业重大项目100个。始终把园区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创新镇园一体运作模式,推动市级园区向重点镇、特色镇布点布局,实现“建设一个园区、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目标,努力在国、省级园区创建上实现再突破。
坚持新型城镇化带动,在城乡融合发展上打造新亮点。跳出农村看农村,抢抓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快形成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的常态化推进机制。建立健全调度推进和投入保障机制,突出抓好光网、路网、电网、气网、水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的硬件基础;以农房改善为引领,探索新型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完善新型社区经济治理模式,丰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内涵。以黄河廊道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制机制。遵循城乡融合方向,系统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建立土地流转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积极打通宅基地退出整治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衔接渠道,积极探索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营性资产权证化改革为基础的农村投融资新机制,努力构建以“新农人”职业化改革为重点的乡村人才有序流动机制。
坚持信息化赋能,在跨越式发展上谋求新突破。深入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努力在信息化浪潮中抢占农业农村发展制高点。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加快市级农业大数据平台升级赋能,打造全市“智慧农业”大脑;开展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农业,推进农业物联网从园区向主产区覆盖,建设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提升网络化营销水平。发挥电商名城优势,做大做强花木、桃果、河蟹、肉禽、果蔬5大农村电商集群,打造全国农村电商发展引领区,力争年内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60亿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村居益农信息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四项服务”能力,构建网络全覆盖、服务无盲区、运营可持续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服务。
坚持强村富民方向,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实现新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加强长效机制探索,努力在强村富民上取得更大突破。建立富民强村常态化帮促机制。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和兜底保障体系,完善“第一书记”挂村帮促机制,构建扶贫资产长效管理体系,落实重大项目刚性投入制度。建立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机制。大力提升公共空间治理效能,加快村企联建全覆盖,积极拓展劳务合作、股份经营、原料采购、物业服务、承接小型工程等多种收入来源,推动集体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机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新生代农民培育机制,实施乡村创客计划、青创农场工程,完善重大项目、乡村工坊、园区平台等“家门口”经济布局,加强传统小农户、低收入农户、农村留守人员支持保护,通过扶持发展家庭手工业、以工代赈、设置公益性岗位、股份收益分红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