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凌曼 张强
提起杨海玲,在泗洪县双沟镇雪二新村(原四河乡雪二村),家家夸,人人赞。
为啥?因为扶贫。2016年2月,时任人保财险江苏泗洪支公司副经理的杨海玲,脱产全职,披挂出任雪二村驻村第一书记,建大棚、种蔬菜、找销路、打品牌,帮助村里发展蔬菜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2019年年底雪二村顺利完成整村脱贫任务,2020年年底雪二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2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近日,杨海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并受到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罗熹接见。雪二村村民第一时间发来祝贺信息,不少村民深情地说:“她为村里做了很多事情,就是俺村里人,她获奖,俺们脸上有光!”
面对荣誉和诸多夸奖,杨海玲却谦虚地说:“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却把奖颁给了我。没有省、市、县三级人保机构领导的关心支持,没有雪二村村民脱贫的坚定决心和冲天干劲,我不可能获此殊荣。”
从“心”出发
人保女党员披挂扶贫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国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2016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江苏人保财险结对帮扶泗洪县四河乡雪二村,杨海玲听从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宿迁市分公司安排,毅然出任雪二村驻村第一书记。面对别人的疑惑,杨海玲没有多做解释,只是暗下决心:“既然去了,就要沉下身子干出点样子来!”
刚上任,杨海玲面临的困难不少。雪二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低收入人口有108户334人,90%都是因病、因残致贫,村集体无稳定经济收入。她入村后,先从摸实情入手,骑着电动自行车,挨家挨户跑,和村民们聊家常、谈收入、找路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调研和思考谋划,杨海玲认识到,雪二村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先“输血”再“造血”。为此,她主动向上级公司领导汇报,并撰写报告争取政策支持。
在她的争取下,雪二村获得了省、市人保系统的大力支持,人保财险总裁助理兼江苏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夏玉扬,省分公司副总经理许波,时任省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宿迁市分公司总经理于利民等公司领导多次赴雪二村调研考察,现场办公,帮助协调资金300余万元,建起了蔬菜大棚、农技中心、保鲜库、基地道路等;农险等部门积极提供技术支持,为雪二村送来了优质种子、肥料。
“我来自保险系统,就得靠保险、用保险,竭尽全力帮助村民。”来自人保系统的杨海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给村里所有高效农业都上了保险,为村民挽回不少损失。
2018年5月,一场暴风雨过境雪二村,村里蔬菜大棚受损,杨海玲冒雨带着农险工作人员一户户跑,又催着市、县公司尽快理赔,仅用几天时间,村民就拿到了4.5万元补偿款。
据了解,当时四河乡的农险、大病保险、扶贫保险都在人保。在雪二村,不管谁家遇到了灾害疾病,杨海玲既是查勘员,又是资料收集员,从未让村民烦过神。
真“心”扶贫
带领村民走出产业兴农之路
“扶贫贵在真心,真心靠责任体现。”杨海玲说,身为人保财险系统的一员,自己扎根乡村服务乡亲,从点滴小事做起,把贫困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干,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雪二村土地丰饶,物产丰富,村民勤劳,为何深陷贫困?杨海玲在走访中,逐渐找到了答案:雪二村愁的不是产,而是销。该村地质条件适宜西红柿生长,但因为交通不便、销路不畅,村民常常陷入丰产不丰收的怪圈。村民汤乐情种了多年西红柿,不是遭灾歉收,就是产丰价贱,赚不了多少钱。
杨海玲深切感受到,要想把当地“贫”扶起来,必须在土地上做文章,走产业兴农之路,把农产品切实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益。
对此,杨海玲从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入手,想方设法让农产品畅销起来。2016年9月,正值宿迁全市邮政物流大提速,在上级公司领导的牵头下,她积极推动雪二村与泗洪县邮政分公司合作,助推村里蔬菜产品入驻“洪邮生鲜邮乐农品网”,并开办“绿邮优网络体验中心”,村民将新鲜蔬菜送至中心,通过邮政物流进行配送。这样,雪二村青萝卜、西红柿等蔬菜不仅畅销城区各大超市,而且远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
不仅如此,为更好地销售蔬菜,杨海玲还发动身边亲戚朋友,找到新闻媒体,集中推介雪二村蔬菜。每当蔬菜上市时,白天,她是进大棚关心产销的“指导员”;晚上,她利用朋友圈、微信群帮助村民卖菜,成了朋友圈里的“推销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批批新鲜的蔬菜从雪二村田间地头送至城区居民家中,送到人保财险宿迁市分公司、泗洪支公司食堂和员工家庭餐桌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村里低收入户脱贫致富,掌握真正的致富本领,杨海玲和村干部一起,先后到山东寿光、江苏常州等地考察学习。经反复研究,决定带领部分村民种植圣女果、葡萄、西瓜等高效作物。汤乐情就是第一批受益人,改种圣女果后,经过一年的经营,收入比过去单种西红柿翻了几番。
汤乐情的成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不少村民加入种植高效作物的行列。如今,在雪二村,吴善春贝贝南瓜、汤乐亮羊角酥、张士军青瓤黄瓜等“一户一品”种植模式逐渐形成。
除此之外,在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的帮助下,杨海玲还多次邀请省农科院、南农大园艺系专家到雪二村实地调研指导,并获赠优质青萝卜种子。2019年9月,“四河青萝卜”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专家组评审,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成为泗洪县第一个蔬菜类农产品标志。
用“心”服务
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树立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
杨海玲深知,在农村,乡贤、榜样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此,她在工作中着重挖掘村里的典型,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树立标杆,鼓起全村人的精气神儿。
“人的思想很关键,扶‘志’太重要了!”提起村里“五退低保”的老党员孙正海,杨海玲深有感触地说。
杨海玲和孙正海的相识,缘起一副春联。2016年3月的一天,低保户孙正海门上的“国赐安康 党赠幸福”对联引起了杨海玲的注意。后来她了解到,2003年,孙正海老伴因胆囊癌去世,他自己也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屋漏偏逢连夜雨,2006年10月,他的大儿子竟也患上肺癌,不久,大儿媳又患上乳腺癌。一家多人患重病,巨额的医药费,让整个家庭负债累累。2014年1月,村里为他办理了“低保”。
在政府的帮扶和其他亲友的资助下,经过两年多时间,老人终于还清了债务。2017年11月,孙正海萌生了退出低保的想法,第一次向村委会提交退出低保申请,村里考虑老人年岁太高,没有同意。后来,孙正海又连续4次提出申请,村委会为他召开了表决会议,最后同意老人退保。
杨海玲敏锐地挖掘了孙正海的事迹,联系记者登门采访,他的先进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2019年,老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杨海玲看孙正海,一个农村生活的老党员,困难面前思党恩,真情流露写下了饱含自己心声的对联,心生敬佩——正能量满满。孙正海看杨海玲,一个城里长大的女干部,冲到一线帮村民,每天坚持与大家奋战在一起脱贫致富,内心感动——帮扶情切切。在杨海玲结束雪二村的扶贫任务时,孙正海又撰联赠送:国策指出幸福路,人保帮扶奔小康!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件事引领好一片。在孙正海的影响下,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在雪二村蔚然成风,村里许多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也主动提出退出低保,要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村民张贤志,丧偶,有三个孩子要抚养,自己因为身体不好,长期依靠低保和救助生活。在孙正海的感召下,主动退出低保,承包六个大棚种植葡萄,成功脱贫。邻乡的陈强战,当地贫困户,热衷发明电器,在杨海玲的帮扶、宣传下,经过努力,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学习强国》等平台广为报道,他的发明为他及周边村民带来了创业、就业的机会。
“在村里通过树立一些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家提升创业的意愿,让‘穷惯了、穷怕了’的消极思想渐渐转变,才能形成‘人人找事做、家家有奔头’的思想转变。”杨海玲如此说。
以“心”换情
人保帮扶情感动众乡邻
“人民有期盼,保险有温度。”这是中国人民保险的一句宣传语,也是杨海玲喜欢的一句话。
“有时候一句话、一个举动,都能让人感受到温暖。”杨海玲说,从事保险工作几十年,深知一份信任最可贵,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这是一种温暖在传递。
在雪二村扶贫期间,杨海玲始终坚持做一名有温度的人民保险人。为了帮扶,她带着承包土地的村民外出实地考察,在路途中遭遇重大车祸,万幸死里逃生,村民们既感动又感慨:“杨书记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大善事,好人福大着呢。”
为了滞销的蔬菜能卖个好价钱,杨海玲昼夜兼程,当起了送货车的押运员,奔波几百公里送菜上门,菜场承包商得知杨海玲只是一个扶贫队员时,感动万分,当场决定把四河乡无公害蔬菜基地作为他们的供应基地。
为了抓好基础教育扶贫,保障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杨海玲把所有贫困户的孩子们入学情况一一记在本子上,多方筹措资金,为他们争取到每年学费、书籍、衣物等资助,并感召了许多爱心妈妈捐资助学。村里凡是考上大学的,她及时帮助申请泗洪首创的“扶贫100”保险,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护航孩子们前程。
2018年,在她的努力下,贫困学子有的顺利进入大学,有的免费上了重点高中。如今,在杨海玲的带动下,当地已经有近百位爱心妈妈加入扶贫助学的“扶友大家庭”。
采访中,杨海玲说:“驻村扶贫工作很辛苦,需要用情用心用力,才能不留遗憾!”如今,她又作为省委驻泗洪帮扶工作队队员,担任瑶沟乡瑶沟居第一书记。“我会继续奋斗,在今后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彰显人保财险责任担当,传承红色基因,不忘人保为民初心,继续做一名有温度的驻村战线人保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