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续写“春到上塘”改革新传奇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市委党校校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在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明确指出,“宿迁要把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入现代化,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的传奇。”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市委党校校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前往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的“春到上塘”纪念馆,开展集体学习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深刻领会了上塘改革精神为上塘乃至宿迁发展所带来的动力之源。

回眸

说到“包产到户”,许多人都认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包产到户”的发源地。1978年12月,18户农户在严立华家写下一份农民宣言书,一致要求“包产到户”。但据一些资料介绍,贵州省一些山区此前已实行“包产到户”。《改革开放口述史》中万里的文章——《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也提到,1978年夏秋,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安徽省委决定借地度荒,搞好秋种,肥西县山南公社群众就自发搞了“包产到户”。

而江苏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面上搞得迟了一些,但其实不乏“闯”和“冒”的地方,通过对纪念馆史料学习,我们仿佛回到历史原点——

1978年大旱,上塘公社“人无粮、牛无草、地无种”,“赤贫思变、星火点燃”,上塘人率先发起改革,吃起“分田单干”“大包干”的“第一只螃蟹”。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春到上塘》,介绍上塘公社垫湖大队在1978年9月就实行分田到户,定产、定额承包,这比小岗村要早两三个月。短短一年时间,这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饿”出来的“包产到户”,体现上塘人的开创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上塘公社实行“包产到户”的可贵之处在于,用农民的首创精神验证了任何改革都要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这一真谛。

潮涌帆起,敢为人先。有了上塘的实践,上世纪80年代初,全省进一步进行了经济发达地区、高产地区也可以“包产到户”的探索,为国家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贡献了“江苏经验”。

伴随着《春到上塘》的发表,“包产到户”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从苏北延到苏南,直到全国各地都不可阻挡。可以说,上塘的改革创新对党中央1982年1月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1983年1月发出第二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并提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对“包产到户”名正言顺地站上历史舞台,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精神重在传承。近年来,垫湖村持续发扬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谱写“春到上塘”新传奇。2018年12月18日,省委、省政府表彰了20个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垫湖村成为宿迁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2020年,垫湖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4万元,并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

改革创新基因的传承与发展

省思

宿迁作为江苏最年轻的设区市,建市以来,一直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从“春到上塘”“耿车模式”,到干部任前公示,再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管服”改革等,一项项改革、一次次创新,都凝聚着宿迁人的胆识和智慧,也都为宿迁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和动能。可以说,改革创新让宿迁从一个由4个省级贫困县(市)组成的设区市,一跃成为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并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市行列。数据为证:与建市之初相比,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了24.9倍、63.9倍,分别位居全国90强、80强。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宿迁改革创新的肯定,也是对宿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期许。回看全国、全省及宿迁的改革历程,改革创新在实践过程中被赋予了重重内涵——

一是任何改革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把握住事物发展规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创新必定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当年,上塘公社垫湖大队的“包产到户”经历了被反对到全面推开的过程;如今,垫湖村又对全村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平整改良,建设高标准农田。40多年前的“分”,到现如今的“统”,都是改革,都为了破除枷锁,解放生产力,让群众受益。所以,只要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为群众切身利益考虑,任何改革创新一定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赞同,即便有曲折,但一定能成功。

二是改革创新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找准正确方向,打通淤点堵点,才能有所成就。我们知道,任何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的道路都不可能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适应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再看当年江苏,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也是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苏南地区更多采取专业承包、包干分配的办法,淮北地区更多采取“大包干”的办法。如今,我们谈改革创新,更多的是希望能调动干部群众敢于向问题说“不”的勇气,增强敢于向落后的制度“亮剑”的智慧,提高敢于向利益藩篱“动刀”的能力,敢说敢做、善做善成,通过改革坚决打破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通过创新全力解决束缚活力的各种掣肘,在守正创新中有突破、有作为。

三是改革创新是一个开放命题、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发挥各方主体的积极性,着眼于每一个个体的改变,吸纳众人智慧,才能形成改革创新的合力;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有重点的统筹推进;必须坚持包容审慎的原则,既鼓励创新,又积极开展有效约束。

改革创新基因注入党校工作高质量发展

展望

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对在新发展阶段坚持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系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赋予党校事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在改革创新上下更大功夫,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坚持政治建校、质量立校、改革兴校、从严治校,不断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党校事业改革发展,既要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又要坚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但最重要的还是全体党校人都能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改革创新中来,确保各项措施有呼应、能落地,蹄疾步稳。

坚持解放思想,打开改革创新的“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学深悟透蕴含其中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不断更新观念,破除主观偏见、惯性思维、路径依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拿出改革创新的“硬招数”。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对标对表省委党校,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拿出实招硬招,扎实做好各项主要工作。教学培训上,要聚焦主业主课,大力推进用学术讲政治教学改革,全力打造样板课、精品课,积极开发适应形势需要和党员干部需求的网络微课,力求教学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彰显、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和学科专业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科研咨政上,要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科研是核心中的核心、基础中的基础作用,以精品为导向,着眼服务于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党委政府决策,写好理论文章、写好学术文章、写好咨政报告;加强智库建设,推动“教研咨”一体化,做到教学培训出题目,科学研究做文章,决策咨询上水平,多出有深度、有分量、接地气、务实管用的研究成果,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后勤保障上,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后勤管理精细化、标准化水平,为教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坚持以上率下,当好改革创新的“排头兵”。作为推动党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校领导班子要统筹全盘、立足长远,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要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带头谋划改革,树立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鲜明导向,当好改革的“领头人”“探路者”。要带头推进改革,敢于担当负责,带头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真正做到以上率下、善作善成。要坚持法治思维,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做到在法治之下作决策、办事情。要正确把握局部与全局、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从党校发展大局看问题,自觉服从大局,一切以大局为重。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对涉及党校全局的重大事项或作出的重大决定必须及时请示报告。

坚持凝心聚力,形成改革创新的“共振器”。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全体教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把自己放置于党校事业共同体、大平台中,才能找准推进工作落实的发力点。对经集体研究定下的事,要马上就办,雷厉风行,办出成效。要突出重点抓落实,紧盯教职工期盼的、工作急需的、事关全局的改革任务,紧盯不放、一抓到底,以重点工作带动整体水平提升,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