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决定时间的长度,但可以把握它的宽度。19年的“时间长度”固然有限,但苏宿合作、南北共建事业的“发展宽度”却在不断延伸拓展!
——题记
2001年11月,省委、省政府推动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出了南北挂钩合作的重要战略决策。苏州与宿迁这两座看似关联不大的城市,自此就有了千丝万缕的情感羁绊和亲兄弟般的合作情谊。
19年的时间,对于个人而言,是呱呱落地到走向成人的阶段。对于苏州宿迁特别是两市6个共建园区来说,则谱写出合作共建工作始终领跑全省的精彩篇章。随着苏宿工业园区加快拓园发展,苏宿两座兄弟城的更多“故事”将持续精彩……
“合作之手”越握越紧
细数苏州宿迁两地挂钩合作的发展阶段,在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呈现出了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之势,“合作之手”越握越紧。
2001-2005年,以扶贫为主的“南北挂钩”阶段,主要是接受苏州市在产业转移、社会事业合作等方面的帮扶;2006-2010年,以园区建设为特征的“南北共建”阶段,先后合作共建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昆山(沭阳)工业园区、吴江(泗阳)工业园区、常熟(泗洪)工业园区、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吴中(宿城)工业园区;2011年以来,以市场为导向、项目为推手的“合作共赢”阶段。
苏宿合作一以贯之,南北共建久久为功。经过苏州宿迁近20年来的精诚合作和不懈努力,我市的南北共建工作实现了多方共赢,基本达到了省委、省政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初衷。
南北共建工作全省领跑。自2006年起,南北挂钩合作开始转入以共建园区为主要载体的新阶段。到2008年,苏州宿迁两市合作共建的6个园区全部被批准为省级共建园区,率先在全省实现挂钩县(区)市共建园区全覆盖。自2009年开展全省南北共建园区考评以来,我市6个共建园区牢牢占据第一方阵,其中苏宿工业园区连续11年位居第一。
产业集聚和工业化步伐加快。共建园区带来的产业、项目、资金、就业岗位等,促进了苏宿两市融合互补,带动了就业增收,也推进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以苏宿工业园区为例,其产业层次、投资强度、利用外资等在全市开发区均处于最高水平,引领了宿迁工业化进程。目前,园区集聚了台湾可成系列、日本尼吉康电子、江阴长电科技等各类企业337家、总投资411亿元,其中外资项目总投资28.8亿美元,占工业项目投资的70%,已逐步形成电子电气、精密机械、新材料和新能源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条。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我市6个共建园区完成基础设施开发面积58.8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等各类建设资金152.8亿元,已开发完成规划面积的80%,累计注册企业105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635.3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1亿美元。2020年,全市6个共建园区预计实现业务总收入12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亿元,带动就业人口近3万人。共建园区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19年,全市共建园区实现税收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市税收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2.04%和13.41%,同比增长0.12和1.58个百分点。
“合作之策”行之有效
从当初的单一挂钩合作向共建合作产业园区转变,从“输血”向“造血”转型升级,从羽翼渐丰到腾飞崛起,如今,宿迁的苏宿共建园区特别是苏宿工业园区已成为全省南北共建工作的标杆和典范,闯出了一条区域协调发展的“阳光大道”。
“苏州与宿迁挂钩合作以来,双方在合作机制构建、共建园区发展、南北产业转移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实践,全市南北共建园区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开放水平、社会贡献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迈上了新高度。”谈到苏州宿迁推动南北共建高质量发展的“合作之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协力构建合作工作机制。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按照“工作人员、开发建设、资金投入、招商引资”以苏南为主的工作要求,创新机制,理顺关系。在组织机构方面,设立党工委、管委会,建立授权充分、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享受与当地开发区同等管理权限。在工作力量方面,宿迁围绕拆迁安置、帮办服务等工作配齐配强人员,园区主要领导及骨干均由苏州方派干部担任。在资金管理方面,均设立开发公司,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园区的开发主体,经营收益全部留在公司,股东不分红,用作进一步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和投入。在组织推动方面,两市主要领导每年互访签订挂钩合作协议,确定年度合作内容,并建立南北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审议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园区建设推进中的重大问题。
着力放大园区示范效应。坚持把共建园区作为经济建设中的“制高点”,立足于特色、专业,更新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留足空间,完善配套,提升功能,努力打造一流精品园区,全面放大示范效应。去年10月,苏州、宿迁两市签订苏宿工业园区拓园发展协议,围绕再造一个“苏宿工业园区”,新增远期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近期新增面积7.75平方公里。去年11月5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以(苏办厅字〔2019〕40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苏宿工业园区高质量拓园发展创新试点,并专门出台10条政策,全力支持园区在新一轮高质量南北共建合作中先行先试。2020年4月,苏宿工业园区拓园发展开工仪式举行,标志着园区发展迈向了更高质量的新阶段,展现出苏宿两地深化交流合作的丰硕成果。
目前,拓园各项工作快速推进。一是相继签订系列协议。签订了两市拓园发展协议及补充协议、商务协议及补充协议,明确拓园区域和范围、空产地价、PPP项目财承、行政管理授权等内容,细化签订产业发展服务协议、建设项目全过程建设管理服务合同等。二是初步形成方案计划。研究制定未来三至五年高质量发展目标、愿景,形成《苏州宿迁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已上报省委、省政府,即将批复。根据总体方案编制的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2020-2025)已形成中期成果。三是启动编制专项规划。聘请麦肯锡、新加坡邦城、CPG等全球顶尖的规划、咨询公司编制各类规划。其中,产业规划、概念规划已完成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已形成中期成果,工业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及其他首批专项规划编制进展顺利。四是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征地拆迁和重点工程建设,累计拨付征地拆迁资金3.4亿元。拓园主干道青海湖路西延工程进展顺利,拓园产业区涉及1032家拆迁户,已完成拆迁399户,拓园商住区启动拆迁评估工作。拓园发展总投资25.9亿元的PPP项目已列入省试点PPP项目库。拓园发展首批专项债券4.1亿元获批。五是同步加强产业招商。从去年10月批复拓园发展至今,仅仅一年时间就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个,总投资达211亿元,涵盖信息技术、精密机械、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高度匹配新编制的产业规划方向,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高质量拓园发展的产业支撑更加有力。
合力推动南北产业转移。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根本举措,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多次赴苏州市举办专题性招商活动,邀请苏州客商到宿迁实地考察近2万人次。加大对共建园区招商考核力度,强化对苏州产业招引,截至今年11月底,6个共建园区共承接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苏州市产业转移项目263个,实际投资329.4亿元,百威英博、可成科技、长电科技、苏州电瓷厂等一批大项目落户园区,既促进了苏州产业转移升级,又提升了宿迁产业层次,为打造产业集群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
全力提升园区服务质量。坚持把共建园区作为“特区”来对待,为园区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的良好环境。对援宿干部进行表彰,宿迁市政府先后为27名援建人员记“二等功”,21人记“三等功”,40人表彰为“南北共建工作先进个人”。坚持“亲商、安商、富商”服务理念,加大帮办力度,全力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投产达效,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努力使园区成为最佳投资地。
“合作之势”乘风再起
“推动南北共建向纵深方向发展,事关省委、省政府实施区域共同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深化落实,更事关宿迁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宿迁坚持把南北共建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工程,将共建园区作为南北合作共建最大特色和优势项目来抓实推进,不断促进苏宿两市的产业对接、项目对接、资金对接,加强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推进南北共建合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推动全市南北合作共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宿发[2020]14号),市各相关部门、各县(区)及各共建园区积极学习借鉴苏州改革开放成果和创新实践,探索利用苏州产业转型升级契机,建立运转高效的合作共建工作机制,形成多层次、宽范围、广领域的合作体系。加快提升市、县、乡全方位合作共建水平,苏宿工业园区工业项目亩均投资强度、工业项目投资外资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比重等要保持全市最优,逐步建设成为苏州先进制造业域外产能基地、新兴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基地;县级层面共建园区建设成为全省特色优质产业的首选区、县域经济合作的示范区,争创省级特色园区2个以上;积极探索苏宿乡镇挂钩共建,对纳入全市“一区多园”管理范围的乡镇特色园区,各县(区)重点培育1-2个试点。
为加快推动南北合作共建高质量发展,我市进一步深化产业合作共建,大力推动产业转移,完善产业共建机制;进一步拓展合作共建领域,聚力扩大合作共建范围,推进人员互动交流合作,丰富合作共建载体形式;进一步推动园区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园区创新试点,编制园区高质量发展规划;进一步彰显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完善园区运营机制,建立园区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苏宿工业园区管理运营方式,科学确定管理权责,推行灵活惠民达众举措,创新用人激励机制,加大园区人员交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建组织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服务,积极对上争取,确保苏宿合作共建向纵深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合作之势”乘风再起,南北共建开启新程。现如今,宿迁各地、各部门以共建园区为依托,以产业集聚为根本,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大力推进苏宿两市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加快推动南北合作共建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省合作共建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本版组稿 洪磊 高家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