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毛桃书记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毛文轩

毛桃书记,是我们老马塘村人对自己父母官的雅称,不是说一个人,也不是说他们种过桃子。

其实,“毛桃”是两个姓氏,一个姓毛,一个姓陶,合起来读音就成了“毛桃”。在一个村庄的历史长河里,新中国成立后,已大大小小来来往往有过十几任支书。那为什么独独他们被人记住了?这就是民心一杆秤,轻重在人评了。

毛启源是村庄较早的支书,听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是配着枪上任的,其中途调出过一段时间,后再度出任。人们对之记忆犹新的是两件事,一件农业学大寨时,他开荒造田,使原本缺地少粮的状况得到改善,产量一下子增加了两三倍,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每年向国家粮仓做出了较大贡献。另一件事是大搞经济发展。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村村以粮为纲,毛启源思想开放,大胆改革。他先后创办木器加工厂、箱包厂、塑料压模厂、竹器工艺店、铁器加工作坊等等,让村办企业风生水起,远近闻名。在经济有了起色后,毛启源三天两头放映露天电影,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岁月里,深得人心,赞声一片。

陶书记,指的是父子两人,他们一个出任在七十年代初,一个出任于上世纪末。他们所作所为,感化了老百姓,以至于被人津津乐道。

老陶书记叫陶崇银,所处的时代背景特殊,主要任务是把农业生产抓上去。大锅饭有大锅饭的弊端,出工不出力、产量不稳定成为那个时代的通病。

那是大集体时代,村民们听生产队长的号令,分工全凭一句话,可以让你干牛马一样重的活,也可让你干驱赶庄稼地里禽鸟一类的轻活。因一些队长心存私念,分工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怨气横生,影响了众人工作的积极性。对此,老陶书记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他不坐办公室,轮流到各村参加生产劳动,午餐更不去干部家吃,而是带着粮票任意选择普通农户家。这样一来,同吃同劳动既了解了实际民情,也与群众打成一片,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他不当“官爷”当“公仆”,更与千余村民结下深厚情谊,让人铭记于心。

再之,他倡导将单季稻种植改成双季稻模式,产量稳中实现了翻番,成为一种好的模式被推广,三年后他还被提拔为副乡长直至退休。

小陶书记叫陶象林,出任村父母官时,没人看好他。不到三十岁,那时农村已分田到户,村里过去的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全跨了,背了一屁股债,工资都发不出去。他的到来,认可他的人少,看笑话的多。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陶象林新官上任“三把火”,让所有人对这个后生另眼相看,甚至心生敬畏。

其一是解决电的问题。他拿出自己多年积蓄,付清拖欠镇上供电所的电费,让停电半年的村庄再现光明。其二是解决干旱问题。针对丘陵地区严重缺水年年闹旱的现状,他东奔西走筹集资金,开挖了一座蓄水能力强的大水库,让全村人彻底告别了“水荒症”,再不用纠结着几天几夜的“远水救渴”。同时,也让靠天收的千余亩“高海拔田”成了“丰产田”。其三是解决自来水问题。他依托水库资源建起自供自来水,让全村百姓扔掉水桶,远离塘沟“锅底取水”的泥腥,彻底摆脱纠缠多少代人的噩梦。

我的家乡马塘村尽管后来与其他村合并了,也不叫马塘村了,但原住民说起他们曾经的父母官,仍对记忆深刻的“毛桃书记”感激不尽,谈起来像说故事一样饶有兴趣,那似乎是一种尊重、怀想及敬畏。

“毛桃书记”用暖民心的小事诠释出一个大道理:一个人轻轻地走过,可以是可有可无的风,也可以成为很多人赞美的风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