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凤丹
夏日山西行,登临五台山,参观乔家大院,游赏榆次古街,去农家摘枣,大碗吃山西面,然而最有意思、最值得记的便是寻访黄土地里的古村落——后沟古村。
后沟古村地处晋中榆次的一片黄土高地上。车子在黄土高坡的洼地里行驶,两边是壁立的黄土高坡,高坡与洼地的海拔差有六七十米。洼地里还有枣树、苹果树什么的,枣树上挂着红彤彤的枣,苹果树上缀满青青的苹果。
临近傍晚的时候,我们到达后沟古村。见着它了,真好!完全有别于江南古村。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是它的背景,依崖就势而建的窑洞是它的主体,高大的枣树或掩映在窑洞边,或站立在村路旁。暮色里的它寂静、古朴,吸引着我们去探寻。
进村的小路是石头铺就的,两边是竹篱笆,或是石头垒起的墙,路边有一些古树,歪歪扭扭的,纵横的树根露出在小路上。走在这样的小路上,立即就有了一种悠远的感觉,仿佛要走进一段古老的历史。窑洞都依高地而建,所以循着小路往上走,刚刚经过的是一家窑洞的门口,这会就走到他家窑洞的房顶了。房顶上很平整,晒着红红的大枣,还能看到窑洞的女主人在院里收干货什么的。
看景区介绍上说,这里的窑洞建筑特点是依崖就势、随形生变、种类繁多,有石窑、土窑、砖窑、土挖窑、独体窑、窑中窑、窑上窑、里外窑。同时窑洞与厢房、影壁、仪门等组成规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成后沟村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景。我们寻访的时间很短,惊鸿一瞥,当然看不出这么多好,但规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造型特点很明显。这些窑洞年代一定久远,从洞门上精致的雕花木刻或墙砖瓦楞上的石刻就可以看出。景区的简介上也写着“年代替远,不知深浅。”
我们沿石头路拾级而上,见着了村里的神庙、祠堂,都是窑洞建筑。沿途还看到了后沟村独特的排水系统。关于这里的排水系统,景区简介是这样写的:后沟古村独立完整的排水系统,为古村所独有。排水道从村东北、西北的高处起,穿村过院,勾连各家各户,最后经村东南、西南出水口汇入龙门河中,全长3000余米。而且是明走暗泄,地面只留排水口,水道则深埋地下,甚至从村民的房屋下穿过,但从未出现过坍塌堵塞的情况。其设计之精巧,建造之坚固堪与一流的水利工程相媲美。
最后登上黄土高坡的最高处,是一处面积不足百十平方米的坡顶。站在坡顶上,眼界一下子开阔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尽收眼底,暮色四合,这边脚下是我们刚刚看过的村落,另一边是我们来不及探访的村落,也如这边一样,依山势坐落的窑洞,高低错落,嵌在黄土坡上,掩在暮色里。清凉的风吹过,目力所及处,是晚霞隐去的天边,头顶是苍茫的天宇,脚下是雄浑的黄土地,撑开双臂,坡高我是峰!可叹时间之洪荒,可念天地之悠悠。
晚上,就在农家小院里就餐,吃地道的山西面食,有揪片、猫耳朵、剔尖儿,还有桃花面。人们都说山西的面食好吃,一点不假,面食柔软而劲道。
“剔尖儿”很有意思,一开始见着了,我还以为是刀削面,可面师傅削面的工具不是刀,而是一根长筷子。师傅削面的动作甚是潇洒,左臂环胸抱一大瓷碟,里面铺满面团,随着剔面的动作不停地转动;右手持竹筷,沿碟边飞快地剔,快得只能看见筷影闪动,被剔出的面条儿像一条条雪白的柳叶鱼躬身挺肚地跃进面锅里,溅起一阵阵水花。
主人在厨房忙进忙出,我们在小院喝酒吃面,大白鹅在栅栏里引颈高歌,小黑狗在桌下钻进钻出,院外是愈发深黑寂静的黄土村落。
置身古村,如临桃源,不知有魏晋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