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贵扬
一个人,被一个人长久牵挂、想念,是欣慰!
一个人,被一万人长久牵挂、想念,是幸福!
一个人,被几万人长久牵挂、想念,是奇迹!
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40多年前担任庄圩公社书记的魏前美!此后,无论他职务如何变化,在庄圩人的心中,就如他亲手开挖的庄东河水一样,日日夜夜,不知疲倦,汩汩流淌在庄圩人民的心坎上,从昨天流到今天,从今天流到未来……
庄圩乡地处淮泗沭一区两县接壤之处。1976年以前,沙碱地、茅草荒、涝不能排,旱不能灌是这里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群众生活贫困。没有水稻,只有旱作物,农民做梦都想旱改水,吃上白花花的大米干饭。
就在这一年8月份,县委给庄圩派来了新书记魏前美。乡亲们一看,新来的公社书记清廋,个子不高,衣着说不上朴素,甚至还有点破旧,这样一个普通再也不过的普通人,能干出什么名堂?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给他做了三年通讯员的刘兆苏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魏书记到了庄圩后,带上干粮,喊上他,全乡22个大队(村),168个生产队(组),他是大队小队队队到,到了吃中饭时间,谁请都不去,要上一碗开水,啃自己带的窝窝头。刮风下雨天气,人家往屋里钻,他草帽一卡,披上塑料布就往外跑。今年81岁的庄圩乡原水利站长潘守玉说,我什么都不怕,就怕天下雨。白天还好说,晚上,就是大半夜,魏书记也把我和兆苏喊起来,一人一支手电筒,趟水摸黑从这大队走到那大队,从这块地摸到那块田。不出三个月,魏书记说起哪个大队,哪个生产队,哪块地情况,比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庄圩人还清楚。时任王码大队大队长,今年86岁的庄茂霞回忆起一件事,说到情深处还热泪盈眶。有一天夜里狂风暴雨,天好像塌了一样,水像瓢一样往下倒,锅棚墙头也倒了,家里几口人也不敢睡,都赤脚站在腿弯深水里。就在这时,三道手电筒光刺过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庄书记,大人小孩没事吧?”“魏书记?!魏书记你怎么来了?”“那么大的雨,我和水利站同志下来看看,沿途我看墙倒屋塌,乡亲们受苦了!我们一定想办法抗灾自救,更要想办法兴修水利!”“魏书记,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我们都听你的……”
1976年11月份,在县水利局勘测规划设计后,县乡财力十分困难情况下,魏书记带领全乡3万多干群,勒紧裤带,自力更生,将第二年准备育秧的山芋种都拿出了,在距离淮沭河东一公里外平行开挖一条河道。正是三九严寒、滴水成冰的严冬季节,从王码到曹王近11公里的战线上,红旗飘飘,人声鼎沸,从公社书记到普通工作人员,从大队生产队干部到一般群众,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全乡万名干群硬是靠手推、肩挑、人拉,用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开挖成长约10公里,上口宽10米,下口宽4米、深度6米,近50万土方的庄东河。同时在南北端建设了王码、河涯两座节制闸,在施刘建起一座地下涵洞和连接淮沭河的庄钱大沟。从南向北开挖1-8号中沟,这样两闸一涵起到调节、控制水位,淮沭河东所有农田实现涝能排、旱能灌,干群生活用水也便利了。
庄东河投入使用后,立即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年,庄圩乡旱改水成功!当人们收获金灿灿的稻谷,吃上香喷喷的大米干饭时,干群眼里都流下了激动自豪的泪水,把这条集全乡民力、民资开挖,惠及子孙后代的庄东河称为丰收河、幸福河。在魏前美书记调离后,当地干群为了感念他对庄圩的贡献,把这条河称之为前美河。
我父亲生前多次告诫我:做干部就要像魏前美书记那样,要吃苦受累在前,多为群众做好事,留个好名声。今年3月,魏前美同志走完了他80年的人生历程。生前,他三个重要愿望之一是到庄圩乡看看,看看那里的乡亲、那里的变化,还有他魂牵梦萦的庄东河。可以告慰老人家的是,庄圩人民从没有忘记他,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设“强富美高”新庄圩。
(作者单位:泗阳县庄圩乡政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