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蜗居到宜居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朱士伍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梦想,而梦想变成现实都是奋斗换来的。

记得1988年阴历12月20日,是我和妻子的结婚日子。进门几天,一穷二白的家底摆在妻子面前:我从父辈手中继承的两间矮小的房子不宜作婚房,二哥家有三间砖瓦房,为了体面,我的婚房临时设在二哥家。置办结婚桌席赊的烟、酒等800多元也由我们婚后偿还。

偿还800多元外账,现在觉得不算回事,但当年我任村青年书记,一年的工资报酬大约是200元。面对家庭窘境,朴实而又坚强的妻子没有后悔

“忘记”打听我的家庭情况,也没有后悔找了个“丑小鸭”。

“穷无根,富无苗,事在人为。”妻子安慰我。

婚后,我们从二哥家搬到自己的小屋,小屋门高不足1.7米,进进出出都要弯腰。房子四处高,中间低,没有条件做水泥沙浆根基,逢下雨,根基四处渗水,我们轮流用盆往外刮水,缓解屋内水情。

为谋求有个大房子,我们先卖粉丝,粉丝是从成子湖沿线的乡镇农家批发来的,最远骑车跑到裴圩,最近到卢集。谁家有粉丝卖,并不知道,需要到村庄上四处打听。午饭后出发,摸黑到家。第二天,我们用自行车背到附近集市上销售。前前后后干了三年,又转卖布匹。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们蜗居在两间矮小的房子里,既当厨房,又当卧室,感到不大方便。当地一位姓陶表叔,全家在南京做生意,老家房子空着,我们又搬到表叔家暂住,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不求有多大,只求宽敞、明亮、紧凑就行了。”这就是我们渴望的家。

1996年8月,我被招聘到乡政府工作,工资微薄。为了尽快有个安乐窝,妻子坚持单打独斗,独自赶集,独自进货。个头不大,自行车后面背着三捆布匹,到了冬天还要加一捆丝棉,货物重量接近二百斤。在卢集镇潘集村境内有一段上坡路,脚底要死命踩。如果遇到逆风,更加吃力。见妻子整天忙碌,十分辛苦,心中不舍,我中途想打退堂鼓,回家想帮一把妻子。妻子不同意,小买小卖,不用占两个人,你安心工作就是了。上淮安布匹市场进货,她生活十分节俭,不肯乱花一分钱,连5块钱一碗肉丝面都舍不得吃,有时空着肚子回家。

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饭哪能行?在家人劝说下,妻子上淮安进货时,吃三块钱一碗的水面条,糊弄肚子。2001年首次照全家福,没有好看的衣服,妻子借邻居的衣服,把场面应付过去。

经过我们长期艰苦努力,手中有了一点余钱,2006年,我们走出小村,来到县城,住进小区。这个家,我们渴望太久。之前,搬一次家,妻子心里难过一次,而这次搬家,她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一有空,就坐在地上用毛巾擦地板。

在城里有了安居的地方,我们开始向幸福出发,“朋友圈”越来越大,生活质量也在发生变化。空闲时间不是简单的看看电视,几个人凑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而是早晚到公园跳广场舞、打太极,经常参加县文体比赛,既健身又养生。妻子光买演出服就一大包。舞友、拳友一混熟,今天她从农村老家摘点无公害蔬菜,明天他从家中摘点花生,让大家分享。要是谁从网上淘到好看、便宜的衣服赶紧向大家推荐。几十口人在一起唱不够、跳不够、说不够,生活十分充实。工余时间,趁能跑能动,萌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念想。到过北京、云南、湖南、港澳等地旅游;觉得不过瘾,近来,我们又底气十足地谋划逛完国内主要景点,再到国外转转,开开眼界。

妻子在县城上班,公子研究生毕业,在相邻的一所高校工作。2018年,我们举全家之力,又在公子工作的城市按揭一套三室一厅的商品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就没有家。家的变迁是国家富强的象征,是民族振兴的标志,是人民幸福的缩影。迈进新时代,家庭梦还会“接二连三”,实现中国梦也会越来越近。

(作者单位:泗阳县城厢街道办事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