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陆裕通,1988年5月出生,宿城区耿车镇湖稍村人。2007年12月入伍,201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北部战区陆军边防某部巡逻艇大队四中队副艇长,上士军衔。入伍以来,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先后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1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在部队多次组织的船艇专业比武中获得佳绩,是该部船艇专业技术能手之一。
■本报记者 吴泉
家住宿城区耿车镇湖稍村,现为北部战区陆军边防某部巡逻艇大队四中队副艇长的陆裕通,这次回乡探亲已20多天了。7月23日下午,记者冒着大雨赶到湖稍村陆裕通家里时,他正打电话向部队汇报探亲期间个人情况。末了,他又向连队战友了解他所在的登陆艇水上训练执勤情况。通话后,陆裕通笑着对记者说:“在部队,时常牵挂父母,在家时,又十分挂念单位和战友。”
休假,不仅是自我调整,更要在离家前打理好家里的大大小小事。这次探亲期间,陆裕通除了经常陪伴父母唠唠家常、做家务,还办理了自己的商品房购买手续,在市区南师大附属中学宿迁分校附近买了一套三居室房子,将来孩子就近上学的事就有了着落,这样,他回到部队就可以不再分心,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工作中去。
从军初始 极地寒风考验露铁骨
陆裕通自小就有“从军梦”。他的父亲陆永其曾是一名铁道兵,勤劳能干、不怕吃苦、甘于奉献,跟随部队转战天津、新疆、山东等地,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一听到父亲讲述当年铁道兵指战员热火朝天建设铁路的拼搏场面,陆裕通每每都肃然起敬,向往之情油然而生,默默下定决心,长大后也要向父亲一样参军入伍,到部队历练、奋斗、成长。
梦想的脚步一刻也不停。2007年7月,陆裕通高中刚毕业就密切关注征兵动态。征兵工作开始后,他踊跃报名参军,通过了严格的体检、政审,于当年12月顺利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
离开家乡奔赴军营的那一天,陆裕通永远都不曾忘记。2007年12月11日一早,他跟随接兵干部从徐州踏上北上的列车,一路马不停蹄、辗转无眠,经哈尔滨、黑河等地,辗转奔赴东北边防一线,直至祖国最北边陲、纬度最高的漠河县境内。12月里的漠河大地早已进入大雪纷飞的季节,积雪甚至达50公分左右,一路上车辆颠簸行进,于13日晚上8点左右才赶到最终目的地漠河县城。一到驻地,部队干部和老兵们马上围了上来帮拿行李,还嘘寒问暖。天气虽冷,但部队官兵体贴入微,陆裕通感到无比温馨,这一下子打消了不必有的顾虑,他相信,部队这个钢铁熔炉是值得信任的可爱的家。
接下来就是紧张而充满挑战的新兵集训。其他部队新兵集训一般3个月,但他们边防部队是4个月集训,因为另有
1个月的边防执勤训练。对此,陆裕通早有思想准备,新兵们从队列训练,到战术基础,再到射击投弹等,样样都要在冰天雪地里进行。不仅如此,为了锻炼他们应急应战能力,好几次夜深人静酣睡时,突然被紧急集合惊醒,在几分钟时间内穿好衣服、打好背囊、带上枪支,奔赴野外进行战斗应急训练。
令其难以忘记的是2008年2月初的一天,室外气温零下47摄氏度,站在坚硬的冰雪训练场上,迎面吹来肆虐的寒风,棉衣棉裤虽贴在身上却冰凉剔透。训练就是军令,每一位参训战士都必须全力以赴,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增加训练强度,一刻不能松懈,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热量和体能。在这种极寒天气下,户外滴水成冰、哈气凝霜,站立外面5分钟内不运动,可以直接将人冻僵。为了维持身体的热度,吃饭时,每人都必须先喝上一碗热乎乎的姜汤。
在极寒气候的严峻考验下,陆裕通咬牙坚持,努力跟上,每一科目训练都不曾落下。为期4个月的新兵集训最终考核时,军事共同科目、军事体育等10多项训练,他全部优秀,为此还受到部队的嘉奖。
一路向北,继续前进。因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严谨的军事作风,陆裕通下连队时被分配到“艰苦奋斗模范连”,来到祖国的最北端——北极哨所执勤站岗。
北极哨所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势险要,陆裕通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北极村驻防的近两年间,陆裕通除了参加正常的训练、学习外,每天至少有6个小时在北极哨所执勤放哨,一年365天从未落下。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哨所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执勤,当好“耳目”,为了能及时准确掌握情况,陆裕通按计划认真执勤、精心观察。特别是冬季,室外平均气温都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观察塔内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气温与室外相差不了多少,但不管雷雨风雪如何怒吼,陆裕通和战友们都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及时上报情况。长期的严寒环境,哨所官兵均患有关节炎,但陆裕通有一句铮铮誓言:就是瘫痪,也要站在祖国的哨塔上。2009年底,陆裕通因各方面表现突出,第一次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兵。
转为士官 精准驾驶船艇展技能
转眼,义务兵服役期满,部队十分看重陆裕通坚韧无畏的优秀品质,建议他留下来继续服役。面临人生的又一个“岔路口”,陆裕通没有丝毫犹豫,选择留下。2009年12月,陆裕通转为士官,并被部队安排到新岗位——巡逻艇大队工作。
新的岗位必须有新的气象。陆裕通立即奔赴黑龙江下游离漠河北极村800多公里的黑河市郊外部队驻地。一切从零开始,陆裕通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适应新的岗位,继续发光发热。
陆裕通说到做到,走上新的岗位至今已有10个年头,他一直坚守在这里。2010年2月底,陆裕通首次登上巡逻艇大队的一艘运油艇,这就是他的新战位。在老班长赵刚的带领下,陆裕通和战友们一起出色地完成了运油艇的养护任务。
在新岗位上积极肯干,思想觉悟也成熟起来。陆裕通积极向组织靠拢,2011年2月,他经过党组织严格考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训练场上求质量,边防线上当尖兵。”在党组织的鼓励下,陆裕通更加自信,学习进步也更快了。运油艇艇长刘志强在工作中发现陆裕通爱学习、肯上进、悟性好,还熟悉水性,便安排陆裕通担任航海兵,跟随班长赵刚学习运油艇驾驶技术。在赵刚的悉心教导下,陆裕通主动适应角色,学会了识别江图,掌握了驾驶技巧,很快就成为一位熟练的船艇驾驶员。
但是,仅仅学会驾驶是不够的,陆裕通必须和其他船艇驾驶员一样,尽快提升战时状态下驾驭船艇的全面应急能力。每年5月开江至11月中旬左右封江期间,陆裕通都严格按照部队安排,参加水上军事训练,演练船艇抛锚、打缆、解缆、操枪,特别是停靠码头和安全撤离等技能技巧。他驾驶船艇忙而不乱,一会儿用望远镜观察江面情况,一会儿用雷达确定航线,不时修正航向破浪前行。不到两年,陆裕通已全面掌握船艇水上运行规律,基本可以独立执行运输补给任务。2014年7月间,部队首长从黑河沿黑龙江北上漠河巡逻检查,陆裕通作为巡逻艇驾驶员随艇出征。在白石碴子废弃码头例行检查完毕撤离时,因码头空间狭小,水下暗石挡道,巡逻艇一时无法直接硬撤。陆裕通果断作出决定,从容地掌舵,驾驶着船艇找标、对标、上标,一丝不苟,熟练中透着自信与坚定,终于绕开水下暗石,安全出行。时任艇长刘敬军对他熟练的驾驶技术和勇敢的决断十分赞赏。刘敬军说:“这种情况非常危险,稍有差池就会撞坏船艇,迟滞军事任务,带来重大损失。”
救灾先锋 维护百姓财物勇担当
和平时期,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但军人的使命依然荣耀无比。陆裕通深爱着驻地的山山水水,视老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为自己的生命。2010年7月末,黑河市四道湾子金矿汛情紧急。汛情就是军令,陆裕通主动请缨参与抢险战斗,与地方干群一起装沙袋、平土方、垒堤坝。他的手心和好多个指头磨出了血泡,肩膀上勒出血痕,却依然身先士卒,大声呐喊鼓舞士气。在他和战友们的努力下,计划5个小时完成的堤坝加固任务,提前1个小时竣工了,确保了附近城区3万人民身家性命安全无虞。
在国家和人民遇到灾难的时候,人民军队始终冲在最前沿。每到这一时刻,陆裕通总是冲在第一线。2013年8月14日,天突降特大暴雨,黑河境内沿江流域全线告急,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陆裕通主动要求加入抗洪抢险突击队,奔赴干岔子一线,投身紧张的抗洪抢险战斗。洪水来势凶猛,水流冰冷刺骨,浪头不断拍击水岸、冲出堤外。陆裕通带领战友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果断跳入水中,严防死守,最终守住了河堤,避免了决堤的危险,硬是用钢铁般的身躯、坚定的意志筑起一座安全的“绿色大坝”。
在大灾面前,陆裕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边防士兵情系群众、舍生忘死、无私无畏的爱民情怀。2016年的夏天,洪水再次来袭,水势漫天,距离驻地不远处的小乌斯力村突然决堤,在村子下游的小岛上,正在放牧成批牛羊的村民张大爷被困一隅,情况十分危急。部队领导迅速拟定转移安置方案,立即组织登陆艇营救,这个艰巨任务再一次落在登陆艇副艇长陆裕通肩上。陆裕通驾驶登陆艇紧急驰往救援现场,小岛上风雨交加、水势逼人,牛羊因为畏惧水深不肯上船。陆裕通研判形势,果断跳入水中抱起羊只送到船上,战友们纷纷跟着跃入水中,一起将散乱的羊群全部转移到船艇上。
羊群安然无恙了,解救牛群又陷入了僵局。陆裕通脑筋一转,计上心来。他和战友们立即从附近找来结实的木板,并将木板搭到船艇上,并平稳安全固定。牛群不再畏惧,顺利上艇并快速转移。
张大爷十分感动,执意要留下几头牛羊犒劳部队官兵。陆裕通说什么也不肯收,连连向张大爷解释:“这是解放军应该做的。”2016年11月,陆裕通因工作实绩突出,第四次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官”,并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
回忆起从军的点点滴滴,陆裕通感到十分自豪。他算了一下说,今年是他参军的第12个年头,自己早已深深地爱上军营中的点点滴滴,觉得人生唯有奉献和奋斗才有意义。陆裕通诚恳地说:“只要部队需要,我会继续奋斗、爱岗敬业,不为别的,只为青春无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