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又到鳜鱼正肥时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陈泉宇

春末夏初正是吃鳜鱼的好时节,在我的家乡苏北,这时候吃鲜美的鳜鱼就是时尚。作为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我来说,小时候最大梦想是每天吃着大鱼大肉,吃鳜鱼只能是奢望。

那个年代家家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招待亲戚主要是到菜园里摘些蔬菜,偶尔买肉也是希望割点肥膘肉,回家放锅里熬,沥出油够吃多少顿。买酒用端子约,按两计量。邻里之间用汤勺借油借盐招待客人是常态。我的老家在洪泽湖畔,招待客人的主菜多是鱼类。一般人家吃鱼是草、鲢、鲤、鲫,大户人家以昂刺鱼、银鱼、黄鳝居多,有时会吃到鳜鱼。像我们家没劳力逮鱼,平时吃的都是便宜的小杂鱼,鳜鱼还是在姑姑家吃过一次。

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鳜鱼生长环境要求高,成活率低,逮到鳜鱼对渔民来说可遇不可求,再加上鳜与贵谐音,吃鳜鱼意味富贵有余,因此吃鳜鱼也是身份的象征。

我对鳜鱼的恋恋不忘源于小时候在姑姑家一次吃鱼。表哥的爷爷是当地有一定文化的铁匠,听说念过私塾。由于经常帮人打造鱼叉、船锚,所以在他家会吃到各种各样的鱼,有一天吃饭时姑姑端上一条鳜鱼。

“孩子,这可是好东西呀,皇帝喜欢吃的。”爷爷夹起边上花一样的东西分给我们哥俩。丢进嘴里很好吃,一股滑滑的糯糯的感觉。

“爷爷,这是什么呀?”带着不解,我边吃鲜美的鱼肉边问。

“这叫鳜花,是鳜鱼最好的部分,和你们老陈家有关哟。”爷爷饭后慢吞吞的给我们讲起故事。

相传康熙帝在位时励精图治,巡察黄河河工时驻扎桃源(泗阳时称桃源县),由于车马劳顿,不思茶饭。当时的陈家祠堂作为临时行宫负责皇帝膳食起居。为了取悦龙颜,族长想法设法弄到一条八两左右的鳜鱼,让厨师剖洗干净,斜划几刀,用盐略加腌制,摆在盘子里,浇上黄酒、酱油,撒上姜丝、葱丝、蒜蓉,把鳜花放在鱼嘴附近。经过上笼清蒸以后,再浇上熬制好的高汤端到桌上。康熙帝一看这道菜清清亮亮,鱼肉到嘴滑而不腻,甚是喜欢。

“此乃何鱼,嘴边又是何物?”因为北方菜系多以红烧为主,很少见到鳜鱼真身,康熙帝手拿玉筷问道。

“圣上,此乃当地最鲜美的鳜鱼,不易捕捞,一般是有贵人出现才有机会。前朝李时珍谓之水豚,味比河豚呀。”一旁的大学士陈廷敬不失时机地拍着马屁。“嘴边之物叫鳜花,乃此鱼全身精华所在,具有解乏提神之功效,只有主客才有食此美味的殊荣。”陈廷敬可不敢说这是鳜鱼肠子的一部分。

“好啊,桂花长在桂鱼身呀。”经过此番介绍,康熙帝不禁龙颜大悦,顿感精神焕发。欣然赐下“桃源桂鱼天下肥”几个大字。从此在桃源一带就把鳜鱼说成桂鱼,主客吃桂鱼花的习惯也慢慢流传下来。清蒸桂鱼成为宫廷的一道名菜。

据说后来乾隆皇帝下江南,每次路过桃源都要住陈家祠堂的行宫,吃一顿本地的清蒸桂鱼,还留下“桃源桂鱼天下肥,花开时节味最美,若非天下苍生故,忘却早朝不思归”的诗句。陈氏家族请人用桃木刻了一个鳜鱼放在陈家祠堂大梁上供奉,处在风水宝地的陈家培养出很多人才,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随着外出求学工作,我吃过各种做法的鳜鱼,无论是松鼠鳜鱼、黄山臭鳜鱼,还是菊花鳜鱼球,都没有小时候那盘清蒸鳜鱼吃的香。

(作者单位:泗阳县工信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