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宿迁五香大头菜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宿迁美食多、名产多,然“多”并不足贵,贵在其“特”,贵在每种美食、名产,都如一块块“活化石”,记录着先民们的生计、活法,表达着先民们质朴、厚道的品格,展现着先民们坚忍、精细的生活态度。

先从在一般人眼里并非“美食”的咸菜说起,五香大头菜作为宿迁地方传统名菜,赫然载入《中国名菜谱》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家常咸菜如何登上名菜谱,这源自于这里的人们,把希望寄托在食物当中,在平凡中孕育不平凡的人间美食。

一 芥菜——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说起五香大头菜,其主料无外乎是大头菜,是芥菜一个变种。大头菜原产西域,学名芥菜,又称辣疙瘩。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尔后西域的大头菜传入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作为其根部,食之微涩、辛辣,实在难称食材两字。其种子磨粉称芥末,为调味料;榨出的油称芥子油。

芥菜的功效却有不少。如提神醒脑:芥菜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是活性很强的还原物质,能增加大脑中氧含量,激发大脑对氧的利用,有提神醒脑、解除疲劳的功效。解毒消肿:芥菜有解毒消肿之功,能抗感染和预防疾病的发生,抑制细菌毒素的毒性,促进伤口愈合,可用来辅助治疗感染性疾病。开胃消食:芥菜腌制后有一种特殊鲜味和香味,能促进胃、肠消化功能,增进食欲,可用来开胃,帮助消化,但是高血压患者少吃。明目通便:芥菜组织较粗硬、含有胡萝卜素和大量食用纤维素,故有明目与宽肠通便的作用,可作为眼科患者的食疗佳品,还可防治便秘。补充钙质:芥菜是钙含量较高的蔬菜,每100克芥菜的钙含量为294毫克,被作为食疗补钙的一大选择,骨质疏松等缺钙人群可以多吃芥菜。

说起芥菜的变种,那真可谓是五花八门。至于宿迁人最熟悉的,相信还是根用芥菜,也称:大头菜或是芥辣头,它是芥菜的根变种。芥辣头膨大的根如同萝卜一般,但是它和萝卜最大的区别是有很强烈的芥菜味,口感也比萝卜粗糙不少,因此它只能用来腌制酱菜,芥辣头切块晾干可以腌制芥辣干,切碎可以炖菜炖肉,还可以直接趁新鲜切丝腌制成白芥辣丝,放在封口的罐子里经久不坏。

二 五香——老师傅们的世代相传

对于已经快70岁的宿迁市民徐辉良来说,美食套餐只有一种,杂粮稀饭、煎饼卷“辣疙瘩”(五香大头菜)。“小时候,哪有什么菜吃啊,天天就是吃着各种咸菜,其实那时候吃咸菜也是条件不错的家庭,不少人家连盐都吃不起,能有个果腹的稀饭吃就非常不错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家里来客人了,最多炒点豆腐、豆芽之类的,但我们连上桌的机会都没有。”

自古以来,地处运河流域的宿迁,各乡各镇的广大农村中,都有制作“咸菜”的习惯,作为家庭一年四季的佐食菜品。解放前,乡里人家还把能不能制作咸菜,视为一个女人有无居家本领的评价标准。

制作“咸菜”所用的原材料,就是每户农家田园上种植的大头菜。这种蔬菜在头年秋天播种育苗,次年春季成熟后收获。一到冬天,各地农村收获“辣疙瘩”,都要将部分“辣疙瘩”制成“咸菜”,这已是乡间田野里一道风景。不少家庭把“咸菜”制作出来后,要将一部分用陶器坛子装好密封,放进阴暗的屋子里进行窖藏,在一些农家,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这道咸菜。

五香大头菜又叫“正德香菜”或“乾隆香菜”。明朝初期,宿迁乡村街市就开设作坊腌制大头莱,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完善。制作工序主要是:先选择体大圆实,鲜亮光洁的优质大头菜为原料,清洗后削净,每个顶部保留整体,以下部分分为4瓣、6瓣或8瓣,放入盐水淹渍,逐日翻倒,使盐水浸匀,盐份渗透后,出卤晾晒。干至八成,再投入缸或池内原卤浸泡,这样反复进行,直到其卤汁被吸收,内外都黄润香脆为止。达到晒而不干,晾而不湿,绵中有脆,脆中有绵。五香大头菜,关键在“五香”,即是用花椒、胡椒、八角、桂皮、茴香5种主要香料,磨制成粉未状掺匀,撒在腌制过的大头菜上,逐一敷搓,然后贮缸压紧,密封严实。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半年以后,五香大头菜在“时间”的加工下,秉持鲜、香、脆、嫩、咸,五味俱全、清脆爽口,食用时满口生津、增进食欲。

关于五香大头菜还有这样的典故。传说明朝正德皇帝因晚年无子出京私访。途经宿迁,因路上风大,雇的船只夜里才到东关口码头靠岸。他和两个随身护卫未惊动地方官府,便微服住进东关口王老好的客栈里。这时正德皇帝又渴又饿,忙问店家;“老板,店里还有吃的吗?”王老好答道:“小店还有几张煎饼,就是一点莱也没有。”正德皇帝无奈,拿起一张煎饼嚼了几口,怎么也咽不下去。忽然见客栈对面一家门前还挂着灯,门上写着“沈记酱园店”五个大字,他忙对王老好说:“老板,请你帮我买一点酱菜来。”不多一会儿,王老好拿一个约四两重的咸“辣疙瘩”,切几片送到正德皇帝面前:“客人,你尝尝,这是我们宿迁土特产”,正德皇帝嚼了一口,顿觉香脆可口、五味俱全,食欲大振,心中大喜。正德皇帝忙问老板:“这叫什么菜?”老板道:“这是宿迁特产,叫‘五香辣疙瘩’。”

第二天,正德皇帝召见宿迁县令。县令忙把皇上接到县衙,摆宴款待。席间,正德皇帝对县令说:“这山珍海味,猴头燕窝都没味,还是沈记酱园店的‘五香辣疙瘩’味美。”县令忙派人到沈记酱园买来一些‘五香辣疙瘩’,专门叫厨师切成粉丝样的细丝,浇上麻油和陈醋,外加葱花、大蒜和生姜丝,正德皇帝品尝后,更觉味美,说:“这‘五香辣疙瘩’叫起来挺别扭,就叫‘五香大头菜’吧!”说完,提笔为沈记酱园题写了几个字:五香大头莱,宿迁独有。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经过宿迁,总要带点五香大头菜回京。后来人们把五香大头菜叫正德香菜或乾隆香菜。

如今,那个让皇帝称赞的沈记酱园店早已消失在历史中,而很多宿迁人热衷的矿山食品厂也在城市变迁中,悄然谢幕。自此以后,宿迁五香大头菜就载入了《中国名菜谱》。

“矿山食品厂在矿山居委会,是宿迁一个老街道,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都吃过他们产的五香大头菜。食品厂其实就是一个酱园店,还没进门就已闻到很重的酱醋香味儿。”徐辉良说。

在这里居民的记忆中,大门内是一个面积不多的空地,一个个沧桑质朴的大罐子,成为院子内唯一的摆设。掀开盖在罐子上的盖子,堆积满满的“辣疙瘩”正在酱黑的佐料中,慢慢发酵。发酵的时间、味道的掌握、成色的把控,这是老师傅们的“心传”。

所谓“心传”,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在宿北大战纪念馆中依然保存着一张照片。在抗日时期,宿迁组织了几万筐五香大头菜,用手推车推着送往前线,口感不错又便于保存,这些五香大头菜成为战士们的主菜,几乎都是一口馒头一口大头菜。在抗美援朝时,五香大头菜被运往前线,成为广大指战员喜爱的佐餐小菜。如今五香大头菜仍是普通家庭饭桌上的佐餐小菜。

宿迁五香大头菜,在明、清代闻名大江南北。1927年,曾与宿迁水晶山楂糕同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83年被列为江苏优良食品;1986年获江苏名优食品“美食杯”展评会优秀特色奖;1988年获商业部食品评奖会优质产品奖;1989年获江苏优质食品称号;1990年获商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奖证书,同年获得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四十年博览会银牌和证书;1999年被市政府列为重点保护产品。

对于宿迁人来说,更愿意称呼它为:“辣疙丝”或“大头菜”,“辣疙丝”也可以凉拌——放点醋、鸡精或者香油、拌点辣椒、葱丝等等。吃惯了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的人,再吃一口五香大头菜,你会由衷地赞叹:香哉,五香大头菜!

三 淮扬——腌制宿迁独特“大头菜”

细数“大头菜”,并非宿迁独有,但冠以五香之名、以五香为特,却是理所应当。

南方爱甜、北方爱咸,集南北之中的宿迁,可以说是融合了百家之长,甜的有、咸的有,“五香”的更是其独门所创。五香大头菜为何成为宿迁独有,宿迁人为什么会选择五香,这其实也是五香选择宿迁的一种结果。

纵观宿迁人的饮食习惯,淮扬菜成为宿迁美食的一个标准。社会进步,拉近了空间距离,著名的川菜、粤蔡,或者东北菜都能在宿迁一一品尝,但寻常百姓家的灶头上,家常小炒还是款待贵宾,清淡适口的淮扬菜总是宿迁人的最爱。

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用“菜系”一词来归纳地方菜肴风味,烹饪研究者有多种说法。在清末及民国期间京、沪、宁、汉等大城市饮食业,人们一般用“帮口”来表示不同的地方风味菜,如“扬帮”“川帮”“鲁帮”等,它鲜明地标志了某个餐馆的特有的区域性风味。解放后,这种带有旧制度隐约胎记的名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对饮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的重视,代之而起的是“菜系”这一名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大运河开凿以后,扬州成为盐漕两运、物资集散和进出口口岸的水陆交通枢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有个性鲜明的烹饪原料实力,酝酿出“清鲜平和、浓淡兼备、咸甜适度、南北皆宜”的风味特色,很早就确立了中华一大风味菜系之地位。淮扬菜作为一个“菜系”,至唐代就基本形成了。

元明清时期,淮扬菜进入了成熟期,尤其是清康熙、乾隆盛世是淮扬菜的一个发展高潮。朱元璋对淮扬菜情有独钟,钦命扬厨专司内膳;从扬州起家的燕王朱棣夺权登基以后,迁鼎北京,随宫北上的扬籍厨师比较多,这是淮扬菜系进京扎根的正式记录。清代,盐漕运输的枢纽地位使扬州雄踞东南美食中心宝座,致使“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扬州为最”(清康熙《扬州府志》)。据《食在宫廷》介绍,清帝喜吃的菜有100多款,其中淮扬风味菜如红烧狮子头、清炒虾仁等达60多款。曾蒙“东南佳味”之美誉的“满汉席”亦首见于清代乾隆年间李斗所作的《扬州画舫录》,在中国宴席史上有着重要价值。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坐下城市,宿迁人爱吃淮扬菜、爱做淮扬菜,淮扬菜最精妙的地方,在于粗料细作、细料粗作,讲究的食材变幻组合,讲究精致、刀工、火候、调味,尤其是凭借精细的刀工以达到精致的目的。淮扬菜也是人文菜,笼罩在盐商巨贾炫目光环下的宿迁,在金钱的喧嚣中夹杂着文人雅致的淮扬菜得以放大。

当大头菜成为全国特产时,当宿迁人的口味在淮扬菜系逐渐改变下,五香大头菜以精致的切丝、独特的调味,独揽大头菜家族中的“群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宿迁才有五香大头菜吧。

四 五味——味蕾的满足便是家的味道

细数数,在中国,不出咸菜的地方还真不多,出咸菜之地因为地域水土不同而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当然,还有四川堪称咸菜之王的“榨菜”,以及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五香大头菜,更不用说我们客家当地传统的长、短、干、湿多种咸菜了。试问,除了米饭,还有什么能像咸菜这样在方圆960万平方公里的餐桌上被这么普遍地认同?以如此厚重的形式存在着,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苦时它是活下去的下饭菜,日子好了它是总也忘不了的家乡味道……当爱充分发酵,起坛开封,咸菜做好了!

家乡的味道,有种特殊的魔力,能让天各一方的家人,穿越时空,聚在一起。

家乡的“辣疙丝”是最廉价的东西,几毛钱就可以买上一大堆,实在摆不到台面上。如果到小店吃饭,“辣疙丝”都是赠送的东西。喝上一碗稀饭,叫上几个小笼包,如果店家没有把辣疙丝端上来,多数的客人都会皱起眉头。虽然上不了主席,但是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凡是生意兴隆的店家,在辣疙丝下的功夫却是最大的。在广州一家餐厅内吃过一盘“辣疙丝”,那家老板好手艺,把青椒、香油和香菜等红绿黄搭配起来,真是色香味俱全。打那以后,我几乎每次都到他店里吃早餐。而很多到他店里的人都是冲着那美味的小咸菜。清爽、辣、脆还有家乡特有的泥土气息,那种滋味是融入血液里的。

这番话是很多宿迁游子的心声,无论在外漂泊多久,喝上一碗稀饭,吃口少许“辣疙丝”,浓浓的香味在味蕾中散开,这就是家的味道。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停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离开家乡40年后,住在老城区幸福社区的周伟回到家中受到了隆重的接待。一顿归乡宴,穷尽乡间名厨的全部手艺,中断几十年的相识和旧情重新接通瞬间让一切回到从前。过去几十年,周伟一直在国外生活,这次老人决定回乡定居,召唤他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有熟悉的味道。在华人中,这种味道被称作古早味。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

周伟的儿子要回程了,舍不得父亲,但更不忍心再次看见父亲的思乡之心。临走时,周伟的儿子什么也没带,只是带了一袋五香大头菜,他说他喜欢这种脆、这种香。

对美味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然而关于美食,每个人又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选择,嗜荤茹素,快食慢餐,都有各自的理由。

今天,空前丰盛的食物,和前所未有的资源困境并存。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或许会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香大头菜与之搭配的变化,也在逐渐演变着。从咸菜的角色,正成为各种新式菜肴的新创意。就拿宿迁当前最为有名的“辣疙丝”炒牛肉来说吧。都是寻常的食材,都是大家常吃的美食,机缘巧合的结合,却带来不同凡响的美食体验。有“辣疙丝”的脆,也有牛肉的肉感,五香给牛肉带来了味觉提升,牛肉却和“辣疙瘩”混在一起,脆软相见,或许这就是物质生活的丰富下,咸菜的新发展吧。

五香大头菜是宿迁菜,也是思乡菜,我们通过它吃出五香、吃出宿迁味。五香或是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咱们宿迁亦是如此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