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假期,与很多人享受休闲时光、陪伴家人出游不同,在宿迁,许许多多劳动者放弃休假,默默坚守在岗位上,苦干实干快干,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奋力书写新时代跨越赶超的崭新篇章。”
场景一
擦亮运河名片
全力打造新龙头新地标
10月4日上午,在位于市湖滨新区的皂河龙运城项目现场,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古建、绿化、污水管网等工程施工正在同步进行。
“为了抢工期、保进度,我们国庆期间共有700名工人坚守在项目建设一线,管理人员24小时轮班监管。11台塔吊、9台汽车吊、2台混凝土泵车、4台大型桩机、35台挖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昼夜不停。”中建八局皂河龙运城大运传奇项目经理谢明辉介绍说,大运传奇区域共有65个单体,截至目前,共完成49栋单体开挖,38栋单体基础施工,35栋单体正负零施工,23栋单体封顶。此区域整体建设进程过半,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封顶。
皂河龙运城是继项王故里、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项目后,宿迁又一地标性文旅项目。项目紧扣运河文化主题,规划占地约6100亩,分文旅核心区、人文生活区和湿地休闲区,先期启动的文旅核心区占地约1100亩,投资约20亿元,计划2022年建成投用。
近年来,宿迁围绕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城市文化标识、重构城市发展格局目标要求,坚持系统谋划,精心组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段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抓好重点项目方面,去年以来,宿迁围绕“一带一核四组团”空间结构,聚焦文化传承、景观提升、产业发展和IP打造,总投资31.2亿元重点推进皂河龙运城、中运河(老粮库)文化创意产业园、运河祈福园等21个项目。目前,皂河龙运城、运河祈福园、通济渠风光带汴河西岸提升工程3个项目均超过序时进度,运河祈福园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通济渠风光带汴河西岸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宿迁要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快实施皂河龙运城、中运河文化公园等重点工程项目,让千年运河文脉奔涌长流。当前,一系列相关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既是响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应时之举,也是叫响宿迁城市品牌的有效抓手。
“皂河龙运城是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项目,是宿迁重点打造的全方位讲述大运河故事、全时段展现大运河文化的文旅综合体。我们将进一步抢抓施工黄金期,按照场内场外同步推进、建设运营提前谋划的思路,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将皂河龙运城打造成为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龙头、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品牌、宿迁城市形象的新地标。”市文旅集团工程项目部部长兼宿迁皂河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非说。
场景二
抢抓施工“黄金期”,小城市建设“马不停蹄”
平整土地、硬化道路、铺设雨污水管网……“十一”假期,泗洪县界集镇丁岗新村建设现场,工人们仍然坚守岗位,加班加点推进项目。
“目前主体已经完工,还有一些附属设施建设工作要扫尾,预计年底就能交房!”界集镇党委副书记胡慕春说。
丁岗新村项目是界集镇小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放眼望去,二层小楼错落有致,灰白色调尽显乡韵,174套新农房在秋日阳光的照射下更加精致夺目。
该项目在规划设计时就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无论建筑风格、基础设施还是产业配套,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医、教、水、住、行等配套设施齐全,周边还有谷虹锦生态园、稻虾共作基地等农业项目,还紧挨着镇工业集聚区,群众住在这里生活就业很方便。”界集镇经济发展局局长曹一峰说。
小城市建设是构建“1129+N”城镇体系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的有力探索。市委、市政府明确,“十四五”期间,将全力推动马厂镇、贤官镇、高墟镇、王集镇、新袁镇、双沟镇、界集镇、来龙镇、龙河镇9个重点镇加快建设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
市第六次党代会再次提出,要突出抓好9个小城市建设,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努力让小城市成为服务一方的区域中心、衔接城乡的重要纽带。作为9个小城市之一,界集镇的生动实践,是全市小城市建设的缩影。
“市第六次党代会为小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以一个个具体项目为抓手,扎实有序推进小城市建设,早日把界集镇建设成为苏北乡村振兴示范区、宿迁绿色产业集聚地、洪泽湖畔宜居小城市。”界集镇党委书记石权表示。
宿城区龙河镇,也是9个小城市之一。在这里,同样能感受到分秒必争的氛围和节奏。
走进龙河镇文体中心和水景公园施工现场,建设者们正在加紧施工,国庆节期间,该项目施工团队放弃休假,奋战在项目建设一线。
这两个项目是龙河镇完善镇区基础设施配套的关键工程,总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项目完工后将有效提升龙河镇人居环境和城镇形象,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项目是小城市建设的“牛鼻子”。龙河镇结合实际编制小城市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建设项目清单,涉及6大类59项,总投资额52.62亿元。其中今年计划开工项目39项,目前已完成项目7项,在建项目17项,已启动项目4项。
发展产业是小城市建设六大工程之一。龙河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大纺织智造园投入,签约引进项目5个,总投资约18.5亿元。此外,龙河镇靳桥建材产业园一期240亩建设已基本完成房屋及土地征迁,目前已签约项目5个。金粮米业已试生产,芃硕农业、四时农园、绿冠农业种植基地及深加工设施项目也正加快推进。
“我们将以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全力推进六大重点工程,持续加快建设步伐,在小城市建设中展现‘龙河担当’,多作‘龙河贡献’,推动党代会精神在龙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龙河镇党委书记沈靖表示。
场景三
让城市公共空间“面子”好看、“里子”厚实
经历25年的快速发展,宿迁中心城市产生诸多痛点、堵点、难点。为此,市第六次党代会鲜明提出,坚持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管理,探索实践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新模式,打造“规范、干净、有序、安全”的城市环境。
作为中心城市主城区,宿城区承担着中心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职能。“对标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年初,我们就在全市率先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全力达到‘一年出形象、两年大变样、三年成样板’目标。”宿城区委书记张辉说。
假期不停歇,宿城区积极探索实践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新模式,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果断破题,把消除市民的“不满”作为首要任务。
公私权属不明晰、规划设计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服务配套不完善、管理秩序不规范、形象品质不匹配……按照“空间布局、空间功能、空间秩序、空间内涵”四个领域归纳总结的六大类200余项3700余个问题,被一一列出。
发现问题,如何解决?宿城区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因地施策、因势利导,处理好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各种辩证关系,共思共谋、共建共享。
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宿城区坚决避免“碎片化”“一阵风”“一刀切”的简单粗暴整治。公私权属不明晰的,如南菜市等,就厘定权属、明确管理边界;规划设计不合理的,如宝龙24街,就全力补短板、改造再提升;小区管理秩序不规范的,如双庄街道的多个小区,就探索建立四级吹哨模式、构建管理闭环……
“改革权属,提升环境,优化业态,国庆假期我们也争分夺秒干。”据项里街道党工委书记王莉介绍,定人、定岗、定责推进黉学街综合治理,街道注重挖掘文化元素,不仅保留老旧物件、老旧居民区,还引入充满文艺气息的特色餐饮店和漫画墙绘,让承载着宿迁文化印记的老街巷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建于1998年的府苑小区,原始规划没有预留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停车位,且绿化树种为水杉乔木,多年生长后,树高与居民楼齐平。低楼层居民要阳光,建议砍树;高楼层居民要护绿,反对砍树。
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河滨街道成立治理小组进驻府苑小区后,通过制定导则解决“众口难调”问题,投入600万元,间伐230棵水杉,增加停车位120个、健身区400平方米,小区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公共空间利用率明显提升。
“突出‘改革、市场、项目、惠民、效果’五个导向,我们推动形成‘人大出台法规、政府制定政策、部门出具导则、属地全面落实’的城市管理体系。”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陈伟说,在探索城市问题解决之道的基础上,宿城区注重以制度形式固化经验做法,加快实现城市管理高水平。
坚持问需于民听心声、问计于民寻良策、问效于民促提升,宿城区在推进公共空间治理过程中,最大限度争取市民理解和支持,努力形成共建共管共享格局。
“以前露天摆摊位,最怕刮风下雨。现在建成标准化农贸市场,环境好了,生意也好做了。”西楚农贸市场商户李女士说。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拆除违建、改善环境、提升服务,城市“面子”好看了;享受优质公共服务,市民也收获了“里子”的幸福感。
截至目前,宿城区先后拆除违建10.3万平方米,收回公共空间27万平方米,新增绿化5.4万平方米、停车泊位1210个,安装充电桩846套,硬化、改造道路1.3万米,铺设、疏浚管网13.3万米,依法查处侵占、破坏空间等行为7000余起。此外,“党建引领+物业赋能+综合执法”居民小区治理创新等5个项目列入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等创新试点。
成效初显,探索继续。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实现城市管理高水平”要求,宿城区严格推行项目工作法,每个项目都实行清单化管理、工程化调度,在高标准完成综合治理任务的同时,探索实践具有宿城区特色的以市民为中心的公共空间治理模式,追求群众满意,既为一域争光,也为全局添彩。
(本报采访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