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捉蝉趣事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戎宏宽

“蝉”学名知了,在我们泗阳俗称“九六”,其幼虫俗称“九六猴”“九六狗”,也有称“几溜”的。

它的卵在土中生长,幼虫变成成虫后便慢慢地向上挖小孔,一到晚上便慢慢钻出小孔口,向附近树上爬,爬到树上后到下半夜便慢慢地蜕壳。成虫变成褐色,外壳较硬,然后便从背部裂开一条口子,里面成虫很软很嫩,嫩白色,蜕壳要一小时左右。当它从壳中蜕出后,浑身粉嫩,呈淡绿淡白色,在树枝上慢慢开始爬行,边爬边舒展白嫩的翅膀,浑身颜色也由白绿色变成黑色,待到太阳一出,阳光一照,便展开腹下(雄性)的发音器(两个半圆形)发出清脆悦耳的尖叫声好似向人们报信,“我来啦!”然后展翅飞向天空,飞向前面的树上,去寻找它的伴侣。

在我们苏北,蝉还有一种在立秋前后才有。泗阳人称“秋凉”,因秋天天气凉爽了才有的,因此而得名。“秋凉”成虫小,是夏天蝉体一半大,有的身上还有粉状淡绿色。(不能食用)

刚从土中爬出来带着蝉衣的成虫可食用,苏北人有吃蝉的习惯。在没蜕壳时泗阳人称它叫“九六猴子”、“九六狗子”。油炸后香脆好吃,是餐桌上一道美味的菜肴。现在野生的“九六猴”已被人们吃得所剩无几了,市场上基本都是人工养殖的“九六猴”了。

小时侯捉蝉挺有意思,那时老师不布置作业,夏天一放晚学,我们便约几个小伙伴,扛着铁锹等工具,再拿一个大口玻璃瓶子,大家一起去挖“九六猴子”,有时晚饭都忘记吃了,天黑了去还要带上手电筒。在房前屋后、沟头田边树下,细心地寻找地面有无小孔,如发现小孔,便用细树枝伸进孔里,如有“九六猴”,它便用前爪抓住树枝,轻轻一提,就把“九六猴”提上来了。只要提上来一只就大叫:“我逮到一只了。”高兴得不得了,各人便更加使劲地挖。

如果树枝伸进小孔里没动静,那就说明九六猴幼虫还没变成成虫,或者是已爬出来了,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再挖几下,如挖到一只又要高兴一阵子。如果挖不到,就到附近树上找。天黑了,就用手电筒照,照见就抓住。爬得高了够不着就用树枝、竹竿戳。爬得太高了就抓点草在树下点火熏,烟一熏,它就掉下来了。找到半夜。便满载而归,回家睡觉。

到家后在瓶子里放点盐,第二天洗去泥土后便用油炸。看着炸出来黄灿灿的又香又脆的“九六猴子”,口水直流,也不怕烫嘴,迫不急待地抓上一只送进嘴里,吃着香脆的“九六猴”,特开心。大人们还会用它喝酒下菜,胜过山珍海味,特下酒。

夏天放暑假或星期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捉“九六猴”,那是晚上干的事,白天大家就去“粘九六”,每个人准备好细长竹竿或长芦苇竿,抓点小麦面粉,用水和成面团,再把面团放盆里,倒点水,把面团在水里反复洗,洗去淀粉,剩下“面筋”,面筋特粘,用纸包好,到野外,听到那里树上有蝉鸣叫声,就朝树上张望,望到后就揪一小面筋团粘在竹竿梢上,轻轻地将面筋伸向九六,猛一戳,面筋就粘住“九六”翅膀,然后拿下九六,再继续去寻找“九六”,大家不时地欢叫,“我又粘到(逮到)一只了!”每逮到一只就高兴一阵子。

这“九六”因已老,一般不吃,就是逮着玩的。今天我虽已古稀之年,但小时候捉蝉的趣事仍记忆犹新。

(作者地址:泗阳县来安街道来安居委会小桥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