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游胯下桥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李金宝

经过古城淮阴,停车去看有关韩信的历史遗迹,特别是“胯下桥”。因为以往读了不少有关韩信的书籍资料,对这位中国古代“兵仙”遭受的“胯下之辱”印象颇深。曾认为胯下之辱可能就是韩信“成才”的起点。常言说,知耻而后勇嘛。用韩信自己的话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几经打听,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老街胡同口找到了“胯下桥”。它比我原来想象的差很多,由于历史久远,桥早已不复存在。为了纪念韩信,后人就在当年事发处,修建了一座小牌坊,上书“胯下桥”三字,就算是“胯下桥”遗址了。

胯下之辱原文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在淮阴有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单影只,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子很小。史书上称之为“胯下之辱”。

关于胯下之辱的原因,在老淮阴人中还有三种传说。一是说韩信年轻时有两种爱好。一个是钓鱼,一个是玩剑。当地屠夫要他的剑,他不给,屠夫就让他从胯下钻过去。他认宁受辱,不舍剑。二是说经常周济韩信的漂母病了,韩信为了给漂母弄点儿肉吃,到屠夫那里赊肉,屠夫让他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才能赊给他。韩信为了孝敬漂母,忍辱负重。三是说韩信为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惩罚他,说你从我胯下钻过去,肉我就不要了。这是为填饱肚子受辱,我觉得这种可能不大。不管什么原因,韩信确实受过胯下之辱。

关于胯下之辱的历史记载很多。陆游的《忆荆州旧游》诗云:“君不见将军昔忍胯下辱”。连《续金瓶梅》上也有:“如韩淮阴贫时受了胯下之辱,后来以千金谢了漂母,把恶少封了官,真如太虚浮云,有何挂碍。”按照后人的说法,当时韩信甘愿受胯下之辱,并非胆怯,而是能屈能伸的睿智和大度之举。

据说韩信富贵后,还专门找到当年侮辱过他的屠夫,屠夫很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于他,还让他作自己手下的护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我韩信的今天。这充分显示了韩信的大度胸怀。说起胯下之辱,一般都正面解读为“大丈夫能屈能伸”。但也有不同声音。特别是一些现代人,对韩信这种委屈求全的作法颇有微词。他们甚至联系到叶挺《囚歌》中的一句话:“人的身驱怎么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当然,“胯下”和“狗洞子”不一样,面对的对手也不同,一个是敌人,一个是泼痞。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尊严问题。让一个人特别是“大男人”放下尊严,甘愿受辱,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许多人是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韩信当时到底出于什么心理,甘愿受辱,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说是为以后能成大事,才甘愿受胯下之辱,这种说法有点儿牵强。要知道,韩信少时就无父无母,一个人流落到城里,穷困潦倒,孤苦伶仃,连饭都吃不上,生活一度靠一个为人漂洗丝麻的老太太(漂母)周济,谈何以后定能干成大事?更不会想到以后能拜将封侯了。凡此种“先见之明”的说法都是“马后炮”,属“事后诸葛亮”。

时势造英雄。韩信有军事才能,武艺高强,遇到伯乐萧何,刘邦又给他提供了“平台”,韩信这个“千里马”才有了用武之地。离开这些主客观条件,仅凭胯下之辱发愤图强也难起作用。但也不能否认,韩信忍辱负重,最后立志成才,且发迹后以千金报答漂母并善待屠夫,说明韩信确是胸怀伟岸气度非凡的大丈夫。再说,甘受胯下之辱和在敌人面前投降变节是有本质区别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