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赏画读诗(词)话“留白”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胡东凯

留白,中国画中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一些名诗佳词的艺术造诣之高峰。其给赏画读诗(词)之人留下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广袤无限;寓含的深意,也令人在增知长智、修心养性上大获收益。

这里,先赏两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画。第一幅: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整个画面上只有一舟一渔翁,不见一丝水,但却让人有烟波浩渺,滿幅皆水之感。第二幅:近现代画家齐白石的《三余图》。画面上也仅是两三笔简淡水墨,三条稚气可爱的小鱼,但却同样水色自现,清澈透明。两幅画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实景清,空景现”,均在有无之中,虚实之间,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想象。

从这两幅以无胜有,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的画中,我们会想些什么呢?首先想到的是浓汝艳抹未必美,浓淡相宜才是美;繁冗必不美,简约才是美。其次,会想到老子说的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虚实相生,便是天地万物的无限生机。

再来读几首诗词。第一首:唐代白居易写的白菜经霜诗:“浓霜打白菜,霜威空自严。不见菜心死,翻叫菜心甜。”

第二首宋代晏殊的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第三首伟人毛泽东的七绝:“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读完三首诗词,我们又会想什么呢?第一首会让人们由经霜的菜甜,想到经霜的松茂,经霜的枫红,经霜的柿子皮薄肉鲜味更美。那霜是什么?物候?不完全是。它还意味着逆境和险阻。正是这逆境和险阻,让植物因磨砺而优化,因吃苦而提升,并又因此而让人有了绚烂风景的眼福和香甜可囗的味蕾享受。第二首则会让人们从作者的花开花落、燕去归来的惋惜与欣慰交织中,感受情中之思,并自然想到其蕴含的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的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第三首更会让人们从劲松的绝顶凌空、乱云的飞渡从容、仙人洞的神秘莫测的阔大图景中,感受并认识到最险处才是最美、最具魅力之处,并由此而明白只有越是艰险越向前,战胜困难艰险,才能实现崇高目标,获得世间大美。

综上可见,正是“留白”,让画有了简约而具飘逸灵动之美;也正是“留白”,让诗词有含蓄而增韵味悠长之美。二者都因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而被世人所传颂。

赏这类画,读这类诗(词),领会其精神,渗透其意蕴,人们自然想到了人生和事业。人生和事业是否也应“留白”?

“满招损,谦受益”。也是人生的宝贵经验。人在志满意得之时,不骄纵,不狂妄,话不说尽,事不做绝,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留点好处让别人占,留条道路让别人走,在给别人“留白”,让人有转身之机的同时,也是给自己留下了自我反思的时间,留下了人生转圜的余地。这两全其美之原因,就在于“留白”。

俗话说:“要想密,留点疏”,“亲则疏,疏则亲”。亲朋好友之间,亲与疏常会互相转化。终日厮守,相处过密,把对方的大事小情,优点缺点了解得一清二楚,以前积下的好感便会日渐消失,加之因过密而失掉了个人自由的空间,厌倦之情必会出现,曾经的“距离美”自然也就不翼而飞。只有密中间疏,双方“留白”,且疏密得当,友谊才会绵长日久。

联想到作文码字。一篇好文,应是“辞达而已矣”,留白于读者。如果作者将话说满,说尽,使读者一览无余,没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则文义必死,情趣必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无尽意味也就烟消云散了。

说到底,凡事有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由画、诗(词)而人生而写作之类的事业的“留白”,好就好在适度。不是还有诗“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其中禅意,说穿了就是恰到好处。惟此,人生、事业才趋于完美。

(作者地址:泗阳县众兴街道紫荆花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