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一件红马甲,手持一个对讲机,佩戴一枚党徽,在宿城区古黄河畔,有这样一个人,既是治安巡逻员,又是生命守护者。
他就是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党支部书记、队长王爱东,63岁的他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3个年头,先后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好人等荣誉称号。
退役不褪色 初心从未改
王爱东的父母都是老党员。在父母的影响下,王爱东从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人民服务》中张思德的奉献精神,《纪念白求恩》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德,《愚公移山》中“做一件事要有恒心和毅力”的坚定意志,始终激励着他努力前行。
1974年,王爱东成为了一名铁道兵。参军以后,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罗盛教等英雄人物成为了他敬仰的榜样,英雄们为了群众和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让王爱东深受感动和鼓舞。抱着崇高的理想信念,王爱东在部队时多次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但由于当时他所在部队的党员名额受到限制,成为党员的心愿一直没有完成。然而,王爱东却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多次在抗洪救援等任务中获得表彰。
“8年的军旅生涯为我的人生明确了目标,坚定了方向。”1982年退役后,王爱东进入检察系统工作,并在1990年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救人为己任 守护古黄河
2008年冬天的一个早上,一位老人洗菜时失足掉入古黄河,正在晨练的王爱东听到呼救声,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老人。时隔几天,一名六七岁的小女孩不慎掉入黄河二号桥下,恰巧经过的王爱东再次跳入水中,当他艰难地找到孩子时,孩子已经没了呼吸心跳。王爱东没有放弃,扛起孩子跑向医院,途中孩子突然剧烈呕吐起来。女孩得救了,他却因为寒冷和疲劳被送往医院紧急治疗……
为了避免更多的溺亡悲剧,2009年1月,因身体原因办理完病休手续的王爱东,联系到3名年轻的大学生,共同商议组建了一支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决心把保护群众的安全作为践行初心的职责和使命。
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成立之初,王爱东瞒着家人,把家里购房款拿出来购买了一艘二手救援艇。老伴知道后,没少抱怨。后来,当一次又一次亲眼看到落水者被紧急施救而存活,看到一个个家庭重燃希望……老伴不仅理解了王爱东的付出,还与爱人一起坚守在古黄河边。
王爱东说:“作为共产党员,为群众服务,是我一辈子追求的信仰,也是我最大的幸福。”酷暑高温难耐,严冬滴水成冰,王爱东为了这份信仰,在古黄河边一间不到九平方米的铁皮板房里一住就是13年。这13年间,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主动申请加入了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王爱东和队友们参与紧急救援救助540多起,挽救了208条鲜活的生命。
引领一群人 温暖一座城
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作为一个社会志愿组织,感动了更多的人,救援队伍逐步壮大起来。为凝聚起这股志愿力量,王爱东一面带领队员做好水上救援保障,一面思考如何把好组织发展方向。
2015年10月,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党支部成立了,王爱东担任党支部书记,创新了“支部+志愿”模式。一方面,由党员带头行动,努力带动更多热心人士加入志愿者行列;另一方面,择优选拔党员志愿者,成立“党员救援突击队”,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紧密结合,取得了“党员引领示范、志愿者比学赶超、群众高度认可”的良好社会效应。他还探索出了一套适合社会组织的党建“六三工作法”,实现了“建好一个阵地、照亮一个群体、引领一个地区、影响一座城市”的美好愿景。
如今,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的装备已经大为改观,志愿者规模也从最初4个人发展到了3万多人。其中,党员志愿者700多人,退役军人600多人,还发展出78支志愿分队。在王爱东的带领下,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党支部主动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宣传安全急救知识、救援技能。先后组织志愿活动7200多场次,组织各类宣传、培训560多场,受众近30万人次……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党支部先后被表彰为省级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示范点和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即使是只萤火虫,也能释放正能量。”王爱东用他的坚守,引领着一群人,温暖着一座城,成为飘扬在古黄河畔的一面鲜艳旗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