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泗阳县爱园烈士陵园东北角的烈士墓地“忠魂园”内,长眠着一位革命先烈。他就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中共泗阳县委第一任书记——孙耀宗。1925年,年仅15岁的他,内心便萌发了革命的种子,从此抛开个人利益,义无反顾参加革命。1931年,他在做国民党士兵思想工作时因身份暴露被逮捕,同年10月,英勇就义。
烈士陵园主体建筑“昭忠祠”内,悬挂着各界名人在抗战后期题赠的悼念匾额、对联等。祠内“泗阳县革命历史陈列馆”所展出的部分实物、图片,以及历史资料等,多层面地反映了孙耀宗烈士虽短暂却壮阔的一生。
15岁,年轻的孙耀宗心里就萌发了革命的种子
孙耀宗(1910—1931),字旭光,江苏省泗阳县棉花原种场人。出生在淮阴(今淮安)的孙耀宗自幼随父母在当地读书。1923年,父亲不幸病故,自此家道中落,母亲只得带着三个儿子回到泗阳老家,以务农为生。孙耀宗遂转入泗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在泗阳县城,孙耀宗带头和青年学生一起,抵制日货,募集资金,援助上海罢工工人。这次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让年轻的孙耀宗心里萌发了革命的种子。这年暑假,孙耀宗由泗阳甲种师范教师高方正(国民党员,后为共产党员)介绍加入国民党,他和黄怀义(后为共产党员,1927年广州起义中牺牲)、魏斗英(后为共产党员)三人成立泗阳县国民党第一个区分部。暑假后,孙耀宗到扬州私立中学读书。
1926年暑假,孙耀宗与同乡黄怀义、王东野三人,主动弃学赴粤,投考黄埔军校。途经上海,由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侯绍裘介绍,到黄埔军校为入伍生,后转入第五期步兵科。在此期间,孙耀宗积极参加当时革命军人组织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因活动积极,被军校共产党组织发展为党员。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杀害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消息传来,孙耀宗十分愤慨。“四一五”广州大屠杀,反动军队解除黄埔军校共产党员学生的武装。孙耀宗即离开黄埔,返回家乡,向群众揭露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真相,并组织青年学生王凤楼、魏其楚、徐钟彦等人,前往武汉参加革命。同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叛变革命,他们便先后返回家乡。
1927年10月,孙耀宗发展袁恒升、祝名山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泗阳县城里的第一个党小组。此时,泗阳已建立共青团组织。10月下旬,江苏省委巡视员何孟雄到淮阴巡视工作,在淮阴城赵步坤家召开会议。泗阳党、团组织派出党员孙耀宗、袁恒升、祝名山,团员严柏华、张广业出席会议。会议要求各县抓紧发展党、团组织,多发展农民入党,积蓄力量,准备暴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会后,何孟雄随孙耀宗到泗阳,在孙耀宗家召开会议。会议前后,孙耀宗到泗阳中学,以读书作掩护,在青年学生中组织“反蒋同盟”,作为党的外围组织。盟员除学生外,也有少数社会上的进步青年。
18岁,任中共泗阳县委第一任书记
1928年1月,何孟雄再次到泗阳,和另一名省委特派员陈资始(原名曹壮父)一起,将泗阳党、团组织合并,建立中共泗阳县委,孙耀宗任书记,严柏华、魏其楚分别任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泗阳县委建立后,孙耀宗倾注全部精力,为发展壮大地下党组织忘我工作。在白色恐怖下,他白天隐蔽,晚上与同志们一起研究工作。这些同志大都在孙耀宗家食宿。当时党的活动经费很困难,他变卖自己的家产,为党的活动提供经费。
经过孙耀宗几个月的努力,到1928年夏天,泗阳党组织先后在城区、东南、洋河建立三个区委,党员遍及全县。孙耀宗不但对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7月,泗阳党组织部分负责人严柏华、张广业、祝名山、袁恒升四人脱离组织,去沪投考学校,削弱了地方党的力量。孙耀宗立即写报告给省委,主动承担“事变疏忽”的责任,请求省委给予处分。1928年年底,中共江苏省委调孙耀宗到淮盐特委任军委书记,后又调到省委工作。
1929年11月,孙耀宗被泗阳党组织推选为代表,出席中共江苏省委第二次代表大全,会后,与上海学生、工人一起,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示威游行。游行队伍在十六铺集合,沿着黄埔江西岸向北,到达霞飞路口(现淮海东路),孙耀宗被法国巡捕逮捕,关押6个月。出狱后,他被江苏省委派到淮盐特委做特派员,先后参加泗阳县金镇、宿迁县汤群墙农民暴动。
1930年秋,孙耀宗被省委分配到陇海路工作,住在东海县黄庄,和修路工人一起堆石子、推泥、铺铁轨,在工人中做宣传动员工作。
21岁,因身份暴露被捕,壮烈牺牲
1931年年初,孙耀宗被省委任命为中共海州中心县委兵委委员。4月,他和农委委员蒋培一起做国民党十二师金汉鼎部士兵的思想工作,因身份暴露,先后被捕,被押到位于镇江的国民党江苏省军法会审处受审。在狱中,他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党组织想方设法营救他,他对营救的同志说:“我的案件事关重大,国民党不会轻易放过的,请党组织把主要精力用在其它工作上吧。”他的母亲变卖74亩地,又东挪西借,筹集4000块银元,准备通过下层狱卒关系营救。孙耀宗得知后,劝阻母亲说:“我的生命,是不可能用金钱从牢里买出来的。”
孙耀宗在狱中经常做宣传发动工作,国民党当局非常害怕,最后决定将其杀害。临刑前,孙耀宗十分镇静,他叮嘱同牢房的难友要勇敢斗争,争取出狱,为同志们报仇。1931年10月24日,孙耀宗被国民党当局在镇江火车站附近杀害,时年21岁。
长眠爱园烈士陵园,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孙耀宗牺牲后,遗体由烈士家属偷偷运回泗阳。泗阳县委组织20多名共产党员,在泗阳县城北外芦苇地里召开追悼会,沉痛悼念这位英勇献身的中共泗阳县委第一任书记。
“1986年,中共泗阳县委将孙耀宗烈士的遗骸迁葬于爱园烈士陵园。”爱园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徐新亚介绍,“爱园”始建于1944年。当年9月,淮海区党委、行政公署决定在泗沭县北裴圩街东(今泗阳县爱园镇果园)建立烈士公墓,由淮海行政公署主任李一氓亲自筹谋规划,泗沭县政府承建,建成后由李一氓命名为“爱园”。“爱园”是抗战中全省建设的八个烈士陵园之一,是淮海抗日根据地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1953年,泗阳县人民政府遵从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将“爱园”搬迁至县城。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改造,爱园烈士陵园周边环境和整体面貌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国家2A级景区。
孙耀宗墓所在的忠魂园,庄严肃穆,大门前有一小桥,两侧各建一碑亭。亭的四周,碧水环绕,亭内分别立有“抗日烈士纪念碑”和“泗沭抗日烈士公墓志碑”。左亭内是新四军独立旅全体抗日指战员1942年敬立的抗日烈士纪念碑,右亭内是李一氓1944年撰文敬立的泗沭抗日烈士纪念碑。“忠魂园”瞻仰区有烈士纪念碑、烈士英名碑廊等瞻仰凭吊设施。纪念碑前的悼念广场建有烈士英名碑廊,八块大理石碑镌刻着大革命时期以来捐躯在淮海大地上的2802位烈士英名。孙耀宗和泗沭县委书记郭光裕、晏盛明、焦占宝、崔为杰、智武德等县团级干部以及六塘河畔女英雄董振英等132名革命烈士安息于忠魂园东北侧。
2018年以来,爱园烈士陵园先后被确定为全省百家省级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泗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境基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红色课堂。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截至2020年12月底,泗阳县已有基层党组织1306个,党员43350名。孙耀宗等烈士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这里薪火相传,激励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砥砺初心使命,永葆政治本色,主动担当作为,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我今天刚交了入党申请书,是回来调资料的。今天的参观,孙耀宗等革命先烈的事迹让我特别震撼,深受教育,觉得自己申请入党是非常正确的选择。我一定好好提升自己,发扬他们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入党后,做一个爱党为民的好党员。”老家在泗阳高渡,目前在无锡从事半导体工作的汪良虎,正陪着父母在革命烈士事迹馆参观,被孙耀宗事迹感动,他和父亲汪广兴同时拿出手机,拍下孙耀宗等烈士的革命事迹介绍,非常激动。
听“身边人”说“对面商店所在位置就是他(孙耀宗)母亲居住的地方,老太太90岁在这里去世。他(孙耀宗)是我们家族的光荣,我们将把他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给子孙后代。”3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孙耀宗家所在地泗阳县棉花原种场,今年72岁的朱彩平告诉记者,她是孙耀宗的侄媳妇。孙耀宗是家里的老大,牺牲后,他的二弟(朱彩平的公公)陪着孙耀宗的母亲一直住在棉花原种场。记者看到,这里如今已经变成繁华的小街,家家户户住楼房。
“孙耀宗烈士1910年出生于富裕的农商家庭,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的混乱年代,是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他入党后,为了劳苦群众的利益,抛弃了家庭个人利益,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无私地拿出自己的家财奉献给党的事业。作为中共泗阳县委第一任书记,他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为了革命赴汤蹈火,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在他身上始终体现着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令人敬仰。”姜田兵说,“作为泗阳县党史办工作人员,我们有责任将孙耀宗同志的故事讲好、把他的精神弘扬好。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挖掘红色资源,讲好英烈故事,力争形成一批具有泗阳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亮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泗阳作出应有的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