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潺潺、古树参天,一幅秀丽的生态画卷;
红砖、灰墙、雕像、长廊,景景辉映着历史的斑斓;
田野丰沃、家园温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诗篇。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革命先烈曾在这里浴血奋战。1941年10月,在泗阳县程道口,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战役——程道口战役,这是在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指挥下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攻坚战,也是新四军军史上攻坚战的“创牌子战役”,对于避免华中抗战出现危险局势具有重要意义。
不畏敌方工事
军民逆行而战
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严峻关头。程道口位于泗阳县城西北二十余里的三庄乡(现为三庄镇)毕滩村六塘河北岸,是淮南、淮北、淮海、盐阜四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往来联系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941年春夏之交,在日军向盐阜区“扫荡”时,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除在盐阜趁火打劫外,在淮海区又令保安第三纵队王光夏部两个团和顽泗阳县常备团在程道口、仰化集、史家集等处构筑坚固据点,令刘立卓、余士梅率两个团兵力进至涟水西北大兴庄、新渡口和张官荡等处构筑据点,以便进犯淮海区和皖东区,策应由豫皖地区东犯的汤恩伯集团,进而扼杀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王光夏时任国民党淮阴行政公署专员兼常备第七旅旅长,他受命后,侵占程道口,强迫3000多名民工构筑起坚固的程道口据点。他们在据点内筑6个堡垒及地道等坚固工事,四周有一道6米高的围墙,两道外壕,四道铁丝网,2000米射界内障碍物全部扫清。王光夏率1000余人依据这个自称“兵精粮足、固若金汤”的据点,四面出击,疯狂屠杀地方抗日干部,仅区长、教导员一级干部死于他手的就有五六位。
面对敌人的疯狂残害,抗日军民不退反进,英勇对敌!刘永安是来安乡束庄村人,1940年被推选为泗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六区区长。1941年9月的一天,六区区署宿营六塘河南岸侯圩,遭王光夏部13团朱志贤的突然袭击。刘永安和区委书记李葆珍、县独立团参谋长史得传被捕后英勇就义。
抗日军民同心
各个击破顽敌
程道口据点是钉在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中间的一个钉子,不拔除,后患无穷。日寇、王光夏、土顽、小刀会,都把矛头对准抗日军民。
面对韩德勤、王光夏部的进攻,新四军打响了自卫反击战,决心首先攻克程道口,以达集中兵力歼灭东西对进之敌之效。1941年10月中旬,程道口战役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在代军长陈毅的统一指挥下,以新四军独立旅全部及2师4旅、3师7旅各一部共六个团的兵力为攻打程道口的突击兵团;以2师5旅、4师9旅主力集结于皖东北地区,准备阻击东进之顽;以3师10旅及4师骑兵团位于淮阴以北地区,3师8旅一个团、7旅二个团位于淮安、阜宁之间,阻击韩德勤向程道口之增援;以宿东游击队迫近津浦路活动,迟滞顽军东进。10月14日,新四军各部队到达预定集结地点。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正是大将风范。10月15日,陈毅精神抖擞,像往日一样,态度从容,时而发出爽朗的笑声,时而皱起眉头沉思。突然,他右手一指说:“在程道口正北方500米外构筑碉堡,安上电话作为临战指挥所。”话音刚落,军部作战科科长朱茂绪、教育科科长陈铁君、侦察科副科长王培臣不约而同地说:“不行,距离敌人太近了,至少要在1500米以外。”陈毅说:“好吧!每人让你100米,就在轻机枪有效射程以外的800米外做个碉堡吧,不用望远镜也看得清楚。”几十万大军统帅的指挥所离敌人才800米,这只有无私无畏的共产党人才能做到。
于是司令部就派钟国琴的特务营做个较大、较坚固的碉堡,并在离碉堡50米的周围构筑堑壕,特务营分布在堑壕里担任警戒。这天,各有关部队开始扫清外围据点,先后攻克史家集、仰化集、邱圩、丁庄、毕庄、张庄等据点,歼顽敌一部,余顽退守程道口。
得道者多助。在淮海区党委、淮海军分区的领导下,泗阳各乡干部群众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战前准备工作。县长夏如爱连发两份布告,揭露王光夏的罪行,群众纷纷集会,愤怒声讨王光夏的罪行,表示驱逐王光夏的决心。仅六塘河北岸12个乡,一下子就组织起4000余人的支前大军。在决战临近的日子里,一支支工程队、运输队、担架队,通过第二运输站,沿着六塘河畔,潮水般地向程道口前线涌去。民工们全是自带干粮、铁锹、扁担和凉床,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
10月17日,新四军4师师长彭雪枫奉陈毅之命令,从4师师部赶来程道口参战。途经中扬小陈庄,深入虎穴,敦促王光夏的1支队孙玉波部起义。18日,29团攻克大兴庄,余士梅部被击溃,向张官荡逃窜。19日,第4师一部消灭了王光夏的第2支队,俘虏了支队长李守宽及其副官以下100余人。
至此,顽敌外围据点全部被肃清,程道口之敌陷入孤立境地。新四军各攻击部队推进至敌圩墙下,构筑工事,紧缩包围。决心首先攻占东西两小圩子,然后集中兵力歼灭大圩子守敌。遂以独立旅1团、7旅19团各分两路分别对程道口的东西两小圩子展开攻击;以2师10团占领程道口南面张庄、王庄、毕庄一线,担任对程道口之敌攻击;以独立旅2团于程道口东南之史家集、刘庄一线防敌逃窜,阻敌增援。
10月20日17时,陈毅下令总攻,各种炮火同时怒吼,隆隆炮声响彻阵地,炮弹准确地落在敌人的阵地上,轻重机枪的子弹“吱溜吱溜”地射向敌人,手榴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敌人的圩墙工事,大块大块地向下陷塌。爆破队员在火力掩护下跃出战壕,猛虎下山似的冲向敌人的外围障碍物,为突击队扫清冲锋道路。突击队抬着长长的木梯子冲上去,梯子一靠上圩墙,突击队的战士就攀梯上墙,攻进圩内。经过4小时激战,19团攻占西小圩,敌人纷纷狼狈逃窜到大圩子作最后挣扎。
勇夺战役大捷
提振全军士气
10月21日17时30分,4旅10团参加攻击东小圩,在炮火支援下再次发起进攻,突击队员手拿雪亮的大刀砍倒铁丝网的木桩,几个战士扛着门板放在铁丝网上把它压倒一片,让后续部队从上面通过。
经过一番战斗,终于打开了突破口,攻进圩内。部队打进大圩子就展开了激烈的巷战,逐屋争夺,最后敌人纷纷逃往核心工事,王光夏的指挥机关就设在核心工事中一个大地堡内。圩内敌人的断腿少胳膊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一千余敌人大部分被压缩到核心工事附近负隅顽抗。这时攻进圩内的部队集中火力向敌人猛扫,手榴弹像冰雹般落在敌群里。爆破员怀抱炸药冲向大地堡,“轰”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地堡被炸塌了大半边,砖头、瓦片,夹着敌人的尸体、破衣服、烂棉花一起抛到空中。
王光夏看到末日将临,带着警卫员趁战斗混乱之际,在天还没亮的时候,从预先挖好的交通壕通往圩外的暗道逃跑。经过三小时激战,部队攻克了东小圩和程道口(大圩子)两据点。此战役除王光夏率百余人逃窜外,余敌大部被歼。共毙伤顽军190余人,俘1230余人,缴获步枪850余支、重机枪2挺、轻机枪12挺、迫击炮2门、电台2部、战马57匹及其它物资等。
程道口战役的胜利,大振新四军军威,粉碎了韩德勤接应汤恩伯部东进、扼杀抗日根据地的阴谋,巩固了淮海、淮北两大抗日根据地,加强了淮南、淮北、淮海、盐阜四大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战略联系,对根据地经济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
陈毅感慨于新四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创作了一首五言诗:
道口破重围,曾经弹雨飞。
战场遗迹在,捷报迭来归。
传承革命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一个革命遗址,就是一部红色史书。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毕滩村建立了程道口战役纪念碑、烈士陵园、陈列馆、英雄长廊等,以情景化模式建立起红色教育基地。
在程道口红色教育基地有一位77岁讲解员,不用扩音器,声音洪亮,他就是程兴国。2001年,退休后的程兴国了解到在程道口战役和林宫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没有纪念碑,且无人守护。他不顾年高体弱,捐出自己的积蓄,为烈士树碑立传建陵。
“不仅要立碑,还得让烈士的故事被后人知晓。”程兴国秉持这样的初心,常年整理程道口历史资料,十多年来,他还先后赴涟水、沭阳、灌云等地,搜集、整理出程道口战役历史资料,长期担任烈士陵园的义务守陵人和讲解员。据不完全统计,听过程兴国传讲红色故事的听众,已经超万人。
近80年前的血雨腥风、风云变幻,让后人更加真切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程道口战役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我们运用程道口红色教育基地,在党员活动日、重大节日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新四军不畏牺牲、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投入工作。”三庄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王丽说,该镇围绕“红色+乡村振兴”模式,努力打造红色基地,做大产业支撑,做优富民文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天,乡村振兴,生活安康,如英雄所愿!
未来,吾辈自强,勇担使命,笃定前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