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回首往昔,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担当史,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时代。展望未来,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十分艰巨,更需要共产党人的担当。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干部工作拈轻怕重,遇事明哲保身,有功劳就抢,有问题就推……畏难怕重、敷衍塞责、不敢担当等问题突出,“为官避事平生耻”,不想担当就不是党的合格干部,不敢担当就会把党置于严重危险之中,不能担当就肩负不起时代的重托。因此我们有必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夯实党员干部担当。
不想担当,解决思想“怕”的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有着一颗想担当的心,但是又怕出错,因此积极性不高。近年来,为最大限度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江苏省提出了建立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因此我们党员干部要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干,解除“不敢为、怕出错”的后顾之忧,在工作中要多一点主动意识,多一点服务意识,多一点担当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开展工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不忘肩上扛着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自觉把“人民利益至高至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观点,为老百姓多做好事、办实事。
不敢担当,解决难事“避”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李大钊、焦裕禄、杨善洲、毛丰美等等,在不同的岗位上彰显了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优秀品格。他们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是我们学习的杰出楷模。我们要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状态,培养出勇往直前的昂扬之气和舍我其谁的无敌斗志,敢试敢闯、敢为人先,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以为党和人民事业赴汤蹈火的姿态,破桎梏、抓机遇、闯新路。坚守初心敢担当,增强个人的行动自觉,以“让我来”的决心、“我先上”的勇气、“看我的”的魄力,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
不能担当,解决能力“弱”的问题。有些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担当却不会担当,无力担当。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本领,练好功夫。能力不是固有的,本领也不是天生的,唯有学习者进,唯有学习者强。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有一种知识恐慌、本领恐慌,不断提升适应新时代的能力素质。作为党的干部,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并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研究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联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文件等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向群众学习,向同事和领导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正所谓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我们只有储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在履行职责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干事创业中更有勇往直前的底气,我们的担当有为方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新时代是担当者、奋斗者的时代。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想担当、敢担当、能担当是党员干部永远的座右铭。只有奋斗才能成就更好的明天,只有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才能赢得未来。
(宿豫区委党校魏巧)
人民至上的理论渊源
“人民”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频频提及的关键词,是“十四五”规划的主线,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十四五”的鲜明导向。全会明确的“十四五”时期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次表明了党初心不改,使命不移的决心,也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地位。
关于人民,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中都有过无数经典、精彩的论述。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文化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古人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都说明人民为国家的根基,国家因为人民而稳固。“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左传》充分体现了统治阶级认为国家的兴亡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孔子曾批判“苛政猛于虎”,荀子认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国家存在与否取决于民心。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写了《民可畏论》,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理想追求。中国共产党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并结合实际赋予了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汲取民本思想精华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170多年前,《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这实际上是第一次把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公告于世,是党宗旨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了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在自己的第一个纲领中鲜明提出“党的根本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将自身从思想组织到政纲愿景都定位到劳动大众。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这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阐明,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他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的‘七大’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到了“党的唯一宗旨”的高度,写进了党章。
从早期毛泽东同志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一再论述,到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准绳;从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到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不昭示着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与决心。习近平同志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更真切地表达了一个东方大国领袖对人民的无限担当,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境界。
人民,是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执政兴国的力量源泉和奋斗坐标,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只要我们党始终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就能无往而不胜。”
(宿豫区委党校刘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