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满足更多人民群众对学有优教的需求,宿城区规划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宿迁市实验小学、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学院路校区(以下简称为“学院路校区”)已于2020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学院路校区是由宿迁市实验小学和南师附中宿迁分校联合共建,“东西牵手、南北合作”,两所百年名校强强联手,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作为市、区两级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学院路校区肩负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在创建初期,市实小和南师附中就办学愿景、办学理念、课程建设等进行深入探讨、有效融合。”学院路校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市实小和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对合作办学机制、方式方法等充分交流,结合两校的“成功是一种习惯”与“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办学理念,确定了将学院路校区办成一所以信义精神、悦纳意识、行动能力见长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的愿景,以及培养健行、乐群、智创型的现代优秀人才的育人目标。
但是,市实小和南师附中宿迁分校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校情,如何做到融合共生、特色发展?学院路校区在做到“三个统一”基础上(办学理念统一定位、师资队伍统一调配、教学计划统一实施),把市实小省前瞻性项目“复式与融合”理念下的“六大课程体系”(仪式课程、融智课程、阳光课程、情趣课程、生活课程、励志课程)这一课程文化特色与南师附中宿迁分校的“智立方”课程体系(即优质高效的国家必修课程、品位高雅的德育活动课程、内容丰富的自主选择课程、注重体验的社会实践课程、拓宽延展的学科特色课程、创新导向的课改实验课程),两种课程文化有机融合,尊重个性、厚植基础,培养具有健行精神、乐群意识、智创能力的未来社会领跑者。
当前,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引擎。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院路校区在建校伊始,就成立了课程建设评价中心,集合中小学部学科骨干参与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围绕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整体发展,着眼学校课程的九年融通设计,循序渐进,以课程统整推进中小学衔接教学,减缓教学中因学段之间要求不同而产生的学习困难,为培育学生后续学习能力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学院路校区已经基本融合了百年实小与百年附中优良办学传统。该校推行主动快乐学习的教学追求和主张,推进合作学习、主动学习,让孩子们能了解学科的本质和基本思想,训练学科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科智能,提升人生的智慧。同时,借助智慧校园云平台,推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最终促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倡导全面发展,培育阳光健康的人格,提倡快乐学习。以“培养完整的人,做更好的自己”为发展主题,以“拥有一颗中国心、练就一身童子功”为出发点,力求每个孩子拥有一副好口才、会写一篇好文章、练就一手好汉字、掌握一门好才艺,把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关键能力摆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倡导文化育人,体现学校理念的行知文化、切实可行的课程文化、完善耀眼的评星文化、别具一格的跳绳文化、异彩纷呈的墙体文化。一面面“多彩的墙”,一首首“无声的诗”,一幅幅“绚丽的画”,既扮靓了校园环境,又发挥了隐性育人功能,学生行走在校园,无时无刻不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在这里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启迪,校园文化已成为提升师生综合素养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四个月时间虽短,但学院路校区师生成长已经取得喜人的成绩:刚毕业的宋瑞老师在省信息化教学能手大赛荣获二等奖,高辉、胡前伟2位老师在省微课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陆伟、刘利、柏晨、朱雅静4位老师在省级论文比赛中获奖;刘利、王茜、张艳丽等12位老师在市、区比赛荣获一等奖;王慧慧老师荣获“宿城区名教师”荣誉称号。申雨晗、王星星、蔡鲭霖3位同学在江苏省阅读与写作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孙佳琦、张紫涵2位同学在省作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袁璟然等146名同学在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宿迁赛区比赛中获奖,七年级二班孙振轩、七年级六班王力潮同学被评为宿城区“新时代好少年”,七年级八班杨舒哲同学荣登《初中生世界》杂志2020年第10期封面……初中部学生已有240人次获区级以上奖励,占比54.5%。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校将按照‘一流、优质、卓越’的办学标准,致力提升区域教育、科研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力争在数年内能够成为中心城区教育高地,成为市、区两级领军学校。”学院路校区相关负责人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