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父亲的往事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已经26个年头了,可是有关父亲的许多往事,以及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脑际,挥之不去。

父亲有十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一生不为名利,一心为民服务。

父亲做事认真、勤奋好学、待人诚恳,凡事爱琢磨,作风严谨,每件事情总想着做到最好,农田种植、翻瓦检漏、劈柴锯木、下塘打鱼、果树嫁接、养蜂酿蜜样样在行。上世纪70年代,父亲抽调在山区建设工作组,炸山、修路,帮助农民生产致富一干就是几年;此外,每年的防汛期间都被政府抽出来,负责一片堤坝的安全巡查和防护。当时的父亲有点小才气,谚语成珠,他还能看云识天气,“云向东、一场空,云向南、雨成潭,西有云、雨淋淋,雨向北、下不得……”老父亲说话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凝聚着他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家里的男孩们都渐渐长大成人,父母就有点着急了,1974年秋,父亲在当年母亲手头上攒有不到二百元钱、家中仅养有一头大肥猪时起意在后院动工建造房子,三间瓦房铺设油毛毡,一些桁条和瓦木条子都是平时购置和准备好了的,新建的三间房屋后来就成了老大、老三的婚房;而父母亲仍然住在前面的土墙房间,冬日里雨雪天,屋内时常有薄薄的一层飞雪,御寒效果可想而知,从记事起到初为人父,我才真正理解了父母那时有多么不容易。

父亲一生敦厚善良,为人极好,不论是亲戚还是邻居,谁家有困难,父亲都会尽力相助,诸如救济有难之人、为治疗瘩背疮病人上山采药敷治等,他常说,谁家都有用着别人的时候。家里院子里有几棵梨树和桃树,水果成熟时,总是分享给别人,大都由我去送。

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记忆中也未曾打骂过我们,从小多是鼓励和赞许,在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时候,让子女多念书学文化。1981年9月,我上省邮电学校前,父亲骑着“永久”牌自行车,不辞劳苦带我到15公里以外的县人民医院“体检”,又挤出钱给我配了一件中山装和一条咖啡色的衣裤。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皖南的一地区邮电局负责线路外勤维护,在父亲的鼓励和督促下,一干就是八年。

父亲1981年底在粮食部门光荣退休,回老家砂岗村与大儿子、媳妇一起过,因母亲去世早,他一人显得孤单,幸好所在的村子有每逢农历二、五、八的“小集市”,父亲有时在街上转转,做起义务安全维护员,时常在卖肉的老姚师傅的摊位前闲聊,回忆说不完的往事。

1988年秋天,父亲来了一趟宣城,主要来看一下未来的儿媳妇,从我们三人的合影的笑脸里得知父亲还是满意的。1992年夏,我顺路回家看看父亲,细心的父亲让当地较出名的篾匠师傅为我打了一床上好的凉席。虽然现在都有空调,用凉席不多,我却一直保养的很好,凉席这个极为平常之物饱含着父亲对子女深情的爱。

晚年,离老家近的兄嫂对父亲的生活方面照顾的还不错,父亲在冬日里头戴绒帽时常在家门口晒太阳,喝一杯绿茶,吸少量的香烟,在支气管炎易发季节,父亲都吃我购买的中成药“梨膏糖”化痰润肺止咳。婚后几年我回老家陪老人过年,大家庭团聚,尽享天伦乐,除夕夜父亲都要同家人围坐在炭火盆“守岁”到新年的钟声响起。

多年来,时常在梦里看到父亲那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淡泊名利、疼爱子女的身影……一切似乎都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每年清明节,在藻青山父母的坟墓前,诸多遗憾化成心中的酸楚,在能有时间好好陪伴父亲时,他却走了,让我深深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不由得泪水溢满眼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