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爱心铺就条条“归家路”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高建

“谢谢你们专程送她回家!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找她,一直担心她在外如何生活……”

2020年10月14日上午,在安徽省宿州市,看到走失20多年的芹英在宿迁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陪护下回到家中,芹英的父亲激动不已,几度失声。

不论是对疲倦的心灵还是疲弱的身躯而言,家都是一个港湾。因此,流落宿迁的芹英是幸运的——被热心市民发现后及时护送到市救助管理站,被工作人员如家人般呵护;经民政、公安等部门合力寻亲,终于重回家人身边。

近年来,我市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加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遵循“全天候、关爱型、亲情式”救助服务理念,积极做好日常照料、寻亲服务、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等工作,扎实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认真实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在站内照料、寻亲服务、街面巡查、托养安置等重点工作上建机制、提质量、优服务。

加强基础建设,提升机构救助能力

对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而言,救助管理机构是一个“家”。为了让这个“家”更温暖、更温馨,真正成为“爱的家园”,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救助管理机构建设工作。

2019年,市政府批准市救助管理站按照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标准重新选址规划建设。最终,项目选址在宿迁市第三医院东侧,占地1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8200平方米,设置床位320张,其中成年人床位160张、未成年人床位160张,总投资约3000万元。该项目于去年6月下旬开工建设,年底完成主体工程,预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

在人员配置方面,市民政局针对市救助管理站编制仅有4人,难以有效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增加一部分工作人员。目前,我市通过择优选聘两家社会组织,使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总数达18人,并设立了办公室、接待服务科、照料管理科、寻亲接送科,在有效缓解工作人员不足问题的同时,更为规范化开展救助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不仅如此,去年,沭阳县按照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标准完成了新建救助管理站工作,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设置床位100张;泗阳县按照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标准完成新建救助管理站的土建工程,预计建成后建筑面积为1760平方米,设置床位72张。

加强部门协作,建立联动救助制度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救助管理工作是民政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但这项工作涉及面广量大,要想做好,必须多部门发力。

2018年2月,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救助工作规程和救助保障措施,确保救助管理工作规范化。同期,我市还印发了《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年度工作任务》,强化了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了相关部门工作任务。

2018年11月,市民政局、公安局联合发文,正式推行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四个协同”机制。

协同街面巡查救助。公安机关把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巡查工作列入日常巡防工作,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告知、护送到市救助管理站;市救助管理站对公安机关送来的符合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做到应收尽收,履行书面交接手续,进行安全检查,为其提供救助管理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

协同身份查询寻亲。市救助管理站在受助人员入站24小时内,通过受助人员指纹、体貌特征等线索,及时登录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查询比对,并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等相关媒体发布寻亲公告,同时报请公安机关进行人脸识别、DNA采集比对;公安机关免费开展相关工作,并向市救助管理站书面反馈核查结果。

协同照料安置落户。市救助管理站在对求助人员问询、甄别时,如发现醉酒状态、疑似吸毒、疑似在逃、疑似境外等人员,及时报请公安机关处置。市救助管理站对超过10天的滞留人员予以托养照料;对患有精神障碍、传染病、危重病的受助人员,将其送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康复;对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明信息的滞留人员,民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做好安置落户工作。

协同组织推动落实。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专题会议,通报救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会商解决安置落户、未成年人保护等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推动救助管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加强社会参与,健全开放救助机制

加强部门协作,解决了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但要想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人员,则需要编织一张全社会参与的网。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开放式救助格局。

在市区打造“30分钟救助圈”。在接到数字城管中心指令或有关单位、居民和求助者本人的电话后,工作人员30分钟内到达救助现场甄别情况,劝导、引导或护送流浪乞讨人员进入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对一些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的人员,视情发给救助物品,并留下救助服务告知卡。

通过政策宣传提高公众参与率。制作救助服务告知卡,将激励措施、24小时救助电话、救助管理机构地址等内容印在上面,分发给志愿者并通过他们进行再分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街面救助工作,由此编织起以社区社工、单位保安员、环卫职工、福彩投注点工作人员、出租车驾驶员等为主的“一张网”。

设立临时救助服务点。积极与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合作,在市区优选55个福彩投注点作为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服务点,在醒目位置悬挂带有救助管理标识的牌子,并建立“联动救助服务群”,定期为每个救助服务点配备瓶装水、方便面、毛巾、奶茶等物品,方便主动求助人员就近得到救助服务。

加强安置落户,构建温馨救助家园

为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早日回到亲人身边,近年来,我市通过发布寻亲公告、DNA采集比对、人脸识别、专业人员问询等方式,为他们铺起了一条条回家的路。但即便如此,仍有部分人员无法查明身份信息,成为滞留人员。

目前,全市救助管理机构中的滞留人员多为智力障碍或精神障碍人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为了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权益,我市民政部门根据其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情况,分类安置到当地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等公办福利机构。对于当地公办福利机构不具备供养条件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安置到有照料护理康复能力的民办福利机构,由接收安置单位与民办福利机构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相关责任,民政等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履行监督管理和保障职能。

“分类安置并不仅仅是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而是让滞留人员重新获得身份,拥有‘家’和‘亲人’。”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郭家利介绍,仅2020年,全市救助管理机构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1285人次,其中未成年人68人次,寻亲成功94人,并将193名因患有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滞留人员安置到公办福利机构,逐一确定出生年月日,办理了集体户口和医疗保障手续,让他们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医疗费用报销等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较好地发挥了“兜底线、救急难”作用。

加强规范管理,守住安全救助底线

为做好救助管理工作,全市救助管理机构严格执行民政部制定的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和“六必须六不得”工作要求,结合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细化救助流程。去年,市救助管理站全面提升依法救助、标准服务和安全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和完善电话接听、求助接待、甄别查询、安全检查、值班巡视、跨省接送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处置程序和工作标准,并推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完善管理台账。建立健全受助人员从入站到离站一套完整台账,做到一人一档。对身份信息不详人员做到寻亲发布、DNA采集比对和人脸识别“三个100%”;对患有疾病的受助人员送到医疗机构救治,无法查实身份的安排托养照料,并完善相关手续。

强化日常监管。明确专职安全管理员,每周不少于一次到两个托养机构进行抽查暗访,包括严寒及炎热季节受助人员居室空调是否开放、衣着床褥是否定期清洗、每天饭菜是否留样等,并定期邀请消防救援、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人员到托养机构进行安全检查和指导。

严格疫情防控。在疫情防控期间认真执行民政部《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采取严格、精准的防控措施,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定期对工作人员、受助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做到不漏一人、应检尽检,由此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确保“零感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