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义磊
近年来,城厢街道五堆社区坚持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不断探索新路子,推广新模式,着力增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既保障了市民“菜篮子”供应,又提高了农民种植效益。
1月1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记者走进泗阳县城厢街道五堆社区蔬菜基地内,连片的蔬菜大棚蔚为壮观,棚内的莴苣长势喜人。再往里走几步只见采摘、打包、过秤、托运、装车……新建成的交易市场内,几辆大卡车和农用三轮车挤满了整个交易市场,一派忙碌景象。这些长势喜人的莴苣正通过种植户和工人们的默契配合,打包装车准备发往本地的江淮市场。在保障全县市民年末岁尾餐桌上“菜篮子”供应的同时,也向全国各地输送新鲜精品蔬菜。“接近年底,我们一天要发送四五辆车蔬菜,共计30—40吨。”五堆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仁贵告诉记者。
积极引导百姓种植精品蔬菜的同时,五堆社区也高效做好蔬菜基地内的配套设施,保鲜库、微电商中心、交易市场、科技服务超市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这也让当地百姓不出家门就能把刚采摘的蔬菜变成真金白银,同时也开拓了更多的市场,效益随之而来。“以前都是自己拖到县里几个大的农贸市场卖,现在基地里就有新建的交易市场,外地的货车直接上门收,三轮车几趟就拉好了,方便快捷!目前共采摘了2/3,卖了850元。还有一亩多地待采摘,一季莴苣能挣万把块,一年三季。其他地种植豆角,丝瓜,青椒,茄子等蔬菜,卖完后就接下来开始管理或者育来年的青椒苗。”刚卖了两车莴苣的大棚种植户赵维根,一边跟记者讲起近几年蔬菜基地的变化,脸上也是笑开了花。
据悉,该基地是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吸纳当地农户,贫困户入社,以资金入股、务工就业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他们参与基地生产、经营、管理。
近年来,五堆社区蔬菜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全社区共有蔬菜种植面积2200余亩,先后成立了五家专业蔬菜合作社,大约有52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平均每年向周边市县提供新鲜蔬菜上万余吨,蔬菜种植不但成为菜农们发家致富的主渠道,同时也成为五堆社区产业脱贫的主要措施之一。
在五堆社区,发展设施蔬菜也成为农民增收、精准脱贫的一大主导产业,五堆村村民唐远华家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家里有一亩多地,和村里人一样种植大棚蔬菜,每年我都精心伺候着,但耐不住地窄,大棚小,一年下来就赚点辛苦钱,贴补家用。儿子、儿媳打工一个月能挣上四、五千元,但要抚养两个孩子,家里日子也就勉勉强强,老伴一病,家里就吃不消了。”唐远华回忆道,2017年是艰难灰暗的一年,但也是温暖的一年。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享受到了政府给予的扶贫惠民政策,减轻了家庭负担。这一年,社区还帮唐远华联系了一户有意转租大棚的村民,从中牵头,他成功租下了3亩大棚。新大棚里种出来的蔬菜产量、品质都更有保障。1亩大棚能增收1万多元,靠着租来的3亩大棚,唐远华家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好。
“新的一年,我们五堆社区将紧紧围绕市县委全会精神,聚焦绿色精品蔬菜产业,开展与华绿生物、美润水饺、盛宏纺织等企业的合作,打造订单式的销售,进一步的增加农户的收入。切实为市民‘菜篮子’提供更丰富、更安全、更优质的蔬菜产品。”五堆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仁贵坚定地表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