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泗阳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对标“八个更”总体要求,把解决民生问题与抓好“六稳”“六保”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通过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实施、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实,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事项,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用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近年来,泗阳县卫生健康事业按照“健康泗阳”建设总体布局,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创新健康扶贫思路、健全医疗保障机制、建立多元扶贫模式上下足“绣花”功夫,让基层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用“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民生健康福祉持续改善。
近年来,泗阳县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居环境整治、健康促进和宣传教育等基础性工作,将健康理念送到群众身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家庭医生走进“寻常百姓家”,特别做到让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应签尽签,并常态开展走访宣传、健康管理等履约服务;每年投入680余万元为建档立卡低收入人群进行健康体检,有效提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的健康指数。
建成运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按照“小综合、大专科”方向,打造具有常见病、多发病处理能力,兼具妇产、儿童、消化、检验等特色专科医院。完成乡镇卫生、计生机构职能调整,组建19家乡镇(街道)卫健服务中心,建成19家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新建村居卫生室92个,全县村居卫生室总数达250个,基本形成以县级医疗单位为中心、乡镇医疗卫生单位为枢纽、村居卫生机构为网底的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支持和鼓励全县各医疗机构开展等级创建,稳步提升医院质效。此外,全县乡镇一级医院达33家,其中一甲医院达27家,占比达81.8%。加强村居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250家村居卫生室中,109家达到省示范标准(其中85家已被认证为省示范村居卫生室),141家达到省级标准。不断优化医技人才队伍。完善医技人才培训制度,健全全科医生培训载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财政经费投入从50元增长到80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建立合格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9.7万份,建档率达94.1%;每年免费为7万名左右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健康指导及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率达69%。全面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建成以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县一体化健康信息平台,覆盖全县所有医疗、卫生单位,实现挂号就诊一卡通,开展智能导诊、智能支付、双向转诊、远程诊疗、验检查报告共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公卫服务等。截至2020年底,全县250个村居卫生机构、43家医疗机构接入平台,已登记门诊服务1328万人次,住院28.87万人次,平均住院人数2500人。“不仅要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还要让他们看得好病。”泗阳县卫生健康局局长林祥介绍,围绕让百姓“看得好病”,泗阳县不断聚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百姓看病看得舒心、放心、安心。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强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凝心聚力打造高品质教育
近年来,县教育局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稳步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两类学校”提升改造有序推进,投入2365.46万元提升改造乡村小规模学校15所,投入5330.56万元改造乡镇寄宿制学校36所;城区学校建设全力推进,投入7.13亿元新建“九校九园”。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全面推进,投入2873万元实施1579个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投入3425万元,新建64个网络计算机教室、40个录播教室,配备1304套具备互动功能的班级多媒体设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有力提升。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健全公开选聘、轮岗交流和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存量得到有效盘活。素质教育绽放精彩。阅读工程涵养内涵,“四会”“五赛”,如火如荼;“一节一课”,有效助推;定期“晒读”,异彩纷呈。教育民生保障有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严格按省定标准执行,小学每生每年725元、初中每生每年1025元,在此基础上,住宿生按照每生每年200元增加安排公用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特教学校按照同类学校的8倍安排经费。启动建设6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达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8.5%以上;实施“陪伴制”留守儿童关爱、未成年人保护等行动,教育生态和谐稳定。安全管理筑牢围篱。常态开展应急演练和校园安全检查,强化校园安全保障。体育事业成效显著。城乡增设健身路径16个,升级更新健身器材151套。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2015年6月,泗阳县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验收;2016年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泗阳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6年3月,省政府授予泗阳县“江苏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座幸福的城市,必然安放着寻常百姓每一个美好的日常。一座城市的温暖,在于它能否托起最柔弱人群的希望。
2020年的开局虽然艰难,但泗阳坚决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先后健全了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退捕渔民等社会保障政策,大力推进医养康养结合,抓好县级减贫救助中心建设,鼓励支持新生代农民返乡创业,确保2021年新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之家”5家以上,县老年公寓投入运行。全县累计惠及搬迁改善农户3.3万户;安置农户1.72万户,主要安置方式分为进城、入镇、留村及货币安置4种,其中进城购房0.29万户、入镇购房0.29万户、留村购买农村新型社区项目0.24万户、货币安置0.9万户;出台《泗阳县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兜底保障实施细则》,采取“普惠+特惠”的方式,164户特困群体住房得到有效保障,建成“暖心房”259套;科学引导农户进城入镇,提高搬迁农户进城购房补贴(从13%提高到15%),累计发放农民进城购房补贴1873户、1.73亿元,另有204户、1937万元正在报批。
粉墙黛瓦的农宅、平坦宽敞的道路、水清岸绿的池塘,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田园画。“如今村民真是生活在画中、工作在厂中,幸福生活比蜜甜。”泗阳县爱园镇松张口新型社区搬迁受益者杨新成点赞到。
本报记者 余义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