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为霞尚满天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王清平(市直)

读完宿迁市作家孙尤侠散文集《布谷声声》,几个关键词跳进我的脑海:人—我—情—时代。

散文写人难,写身边人更难。身边人特别是亲人,如何褒贬?如果没有坦荡胸怀,如果不能与人为善,那就很难获得身边人的理解和支持。文学的锋芒在逼近真相、真理和人性深处的同时,往往也难免会伤害到作家脆弱的人际关系和亲情。但孙尤侠如此几乎篇篇写“人”,形成了她散文的一个特色,需要胆量,更需要智慧。这个“人”是一个群体,所以必须加上引号。这足以证明,孙尤侠在创作这些散文时完全怀揣善意,不带任何偏狭,更不会以文泄一己私愤。全书五辑,也许立意和角度各有侧重,但每一篇里都有“人”。亲情里有“人”,交往中有“人”,风景中有“人”,乡愁里有“人”,即使是个人的感悟也由“人”和人的关系生发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尤侠可能写遍了她所认识的“人”:父母、爱人、儿女、外孙女、兄弟姐妹、友人、同事、医生、诗人、作家、老师、警察、月嫂,加工作坊的小老板,还有公交车上的陌生人,甚至电话诈骗分子。可以说,散文中“人”与“人”各有不同,各有特色。他们的身份感很强,他们的语言和情感也非常真实。

而把这些“人”串连起来的无疑是每一篇散文里的“我”。

孙尤侠散中的“我”是一个视角。“人”都是通过“我”来观察和感受的。“我”与“人”的关系和情感变化构成了她的散文肌理。离开了“我”的观察和思考,就没有了散文。即使是写类似人物通讯的散文,“我”的采访角度感也非常突出。“我”在每一篇出现强化了孙尤侠散文的真实性,加上时间地点标注得非常具体,基本上可以判断,“我”在那个时空里就是在做那些事情,就是那样观察和思考的。散文无论涉足什么题材,都不可能离开“我”。离开“我”的散文很容易失去散文的本质精神。孙尤侠深谙散文创作这一基本规律,用“我”的独到眼光打量并描绘着万花筒般的世界。

“我”更是孙尤侠散文中的一个主角。与小说中虚构的第一人称“我”不同,孙尤侠散文中的“我”与作家本人同为一个人。“我”的身份与作家的真实身份一致,“我”的经历与作家的真实经历一致,“我”的喜怒哀乐与作家的喜怒哀乐一致。这“三个一致”让孙尤侠的散文带着很强的真实性和自传性。尽管作品中有许多“我”与“人”和“人”与“人”的对话,但这些对话与小说中的对话明显不同,更多是为了表达“我”的思考,或者说是为了表达作品的思想主旨。拜读孙尤侠每一篇散文,都能看到孙尤侠“我”的身影,感受到“我”的情感变化,体验到“我”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写身边亲人,还是写陌生人,甚至写采访对象,她几乎始终在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是一种最老实本分的写法,也许不能给你奇诡的想象,但分明让你读出了作品的真实生活和人格人品。亲情里的“我”是那么诚恳善良,那么善解人意。没有愁、没有怨、没有怒、没有争吵,只有对父母知冷知热的孝顺、只有对家庭相夫教子的坚韧、只有对晚辈慈眉善目的呵护;交往中的“我”是那么温良恭让,那么心细如发。没有嗔、没有怪、没有贪、没有诟病,只有对师长虚心向学的崇敬、只有对友人以诚相待的热忱、只有对学幼传道授业的教诲;风景和乡愁中的“我”是那么优雅浪漫,那么多愁善感。没有涂、没有折、没有损、没有失态,只有对风景保持距离的矜持、只有对乡愁恋恋不舍的怀念、只有对生物悲天悯人的同情。总之,孙尤侠散文中的“我”思想纯正、情感丰富、为人厚道、形象优雅。

孙尤侠笔下的“我”频繁与“人”释放出的情感和温度构成了她散文的温暖基调。“人”是平常人,但是,经她用温婉细腻、清新自然的文字以“我”的视角表达出来却变得鲜活生动,充满真情。因此,在寻找“我”与“人”关系之后,不能不提到另一个字:“情”!

“情”渗透在孙尤侠散文的字里行间。人情练达即文章。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情情出自真情,情情演绎家国情。

这里侧重谈谈孙尤侠散文中的亲情,因为亲情散文在本书中占比很大,而且分布在不同专辑里。这类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对长辈的回忆性散文,尤其是对父母的亲情回忆。其中,《母亲的情书》时间跨度半个世纪,从母亲找人代写家书到自己代母亲写信,直到父母玩起手机,仍珍藏着信件。这些信件也许不会像名人家书那样可以公开发表,但它们传达的父母持家做人的道理,足以成为儿女们家传的精神财富。由于本色描写和记述,父母的朴实形象非常生动,作为女儿,孙尤侠对父母的崇敬和爱戴自不待言,而在父母面前表现出的孝敬甚至调皮,读来更为之动容。《父亲母亲的收获》写母亲丢失了415元卖粮钱,儿女们善意的谎言和凑钱尤其令人感动。失而复得的卖粮钱收获的不仅是父母的血汗钱,而且收获了儿女的孝心。长辈中的大姑情同姐妹,多年后的约见感受到了岁月风霜,也感受到了亲情温暖。一种是同辈之亲情,主要是写夫妻生活的散文,虽然为数不多,但也颇有特点。开篇即为献给丈夫的散文,夫妻从泥泞的乡村小路上一路携手走进城市马路,青丝变白发,镌刻着多少沧桑和坚韧,流淌着多少汗水和欢笑。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这种散文容易变成秀恩爱,让人发腻,因为这种散文所写的内容人所共知,轻了,会飘;重了,会沉;走样了,会变味,很不易拿捏。但读了孙尤侠这种散文没有这种感受,她的感受是真实的,即使秀出的恩爱也是令人理解的。第三种亲情散文是写晚辈的,有儿女侄儿侄女,有孙辈,哪怕是外孙女的一个眼神都成为孙尤侠散文的标题,足见她的细心。三种亲情散文写遍了全家老少,甚至亲戚朋友。

但是,孙尤侠的散文仅有这些“情”如何能引起读者共鸣?引起读者共鸣的无疑是通过这些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演绎出的家国情怀。渗透了亲情的生活点滴,映射出国家巨变;充满了乡愁的城乡变化,折射出岁月沧桑;伴随了感受的个人经历照射出家国情怀。比如发表在2020年第2期《北京文学》上的散文《布谷声声》,代表着孙尤老师散文创作的最新成果和一个高峰,也是近年来我市散文创作中的一大亮点。细读《布谷声声》,首先为她小处入手的描述着迷。母亲摘豆的形象和当代农村的萧条,描写弥漫着淡淡的乡愁。听到布谷鸟叫声,回忆起儿时对布谷鸟的认识,由鸟及人写到儿时艰难困苦的生活,又是作者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而宕笔从古人对布谷鸟的诗文中赞扬布谷鸟,分明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感念。最后回到现实,照应开头。这篇散文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纵述古今,横记家国。温暖亲情中蕴含家国情怀,小菜园里驰骋时代步伐,清新文字间嵌入文史厚重。如果说本书中的许多篇什以情动人的话,那么《布谷声声》不仅以情动人,而且还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历史天空,把笔触扎入广袤的祖国大地,把亲情饱蘸浓郁的家国情与。放得开,收得拢。既有具象,又有抽象;既有情怀,又有哲思。着实难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孙尤侠已经走进了退休生活,但散文创作却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始,且厚积薄发,大器晚成,可喜可贺。随着创作的深入,相信她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长!真诚地祝愿她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