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联漫谈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卜庆萍

喜庆的春节将至,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上贴上一副春联,鲜红而吉祥,以表达对新年的祈福和展望。在红红的中国年里,我们不妨走进历史,看一看春联厚重的文化和来历。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究其来历,春联起源于桃符。有史料载,桃符,即古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起初以避邪之用。《后汉书·礼仪志》上说:“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记载了辛寅逊题桃符之事:“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联语是说:新年享受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春意常在。联语简洁意赅、工整对偶,表达了古人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强烈愿望和追求,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因此,清代《燕京时岁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在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诗中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因宋代造纸术的发明,纸张使用得到普及,宋代桃符便由桃木板改为纸张,纸张书写楹联,并在春节张贴,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亲手挥毫,还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朱元璋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巡,看到喜气盈门的春联十分高兴。朱元璋对春联大力提倡和推行,自明代起,春联开始流行开来。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贴春联已成风俗,是我国民间庆祝春节的一件大事,红红的春联贴在大门上,顿时满庭生辉。现在,春联乃一个广泛概念,细细说来,还有很多附属品类。根据张贴场所,春联可分为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即我们常见的春联;“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是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地方的单幅文字,如在庭院里贴上“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斤”,也叫“门叶”,菱形贴法,多贴在家俱、单扇门或影壁上,春节时大家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斗斤”。

春节万民同乐、普天同庆,各家门楣上除张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张贴,如“鸡鸭满圈”“牛羊成群”等,寓意六畜兴旺;院子里的大树,要贴上“树大根深”;院墙贴上“春光明媚”,靠炕的墙上贴上“幸福安康”;厨房里贴上“勤俭节约”等。

红红的春联贴好了,一声声爆竹便炸开了浓浓的年味与吉祥,人们在和乐与幸福中,开始红红火火过大年。春节过后,依照各地不同民俗,摘春联又有自然脱落、整年说和过节说三种习俗。自然脱落,就是把春联贴上后,任其随意脱落,亦或春联经风吹雨淋,已破烂不堪了,就直接摘掉;整年说,即旧春联需等到来年贴新春联时才摘除,寓意辞旧迎新,福运一年;过节说,是说春联作为驱赶“年兽”的法宝,待年过完后,春联就可以摘了。有的地方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一过,年就算过完了,也有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时才算过完年。个别地方还有烧春联的习俗,就是将摘下来的旧春联烧掉,寓意将所有的晦气烧掉。

在浓郁的年味里发掘中国的年文化,品味春联的思想与厚重,眼前一片喜庆和明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