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韩余娟:永不凋谢的“小红花”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本报记者 汪学飞

自古英雄出少年。

在宿迁市区的宿北大战纪念馆内,有一个韩余娟纪念广场。广场上,有一座3米高左右的韩余娟烈士雕像。雕像中的韩余娟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目视前方。雕像的后面是一个韩余娟烈士纪念亭,亭子里立着一块韩余娟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刻着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向少年英雄韩余娟学习。背面是韩余娟烈士碑记,刻着韩余娟的英雄事迹。

虽然韩余娟已经去世37年,但是韩余娟的故事一直在宿迁大地传扬。游客到了这儿,都会驻足观看韩余娟纪念碑记的内容,与韩余娟雕像合影留念。

乐于助人

最爱唱《我是党的小红花》

韩余娟,1971年出生于原宿迁县塘湖乡安圩村(现在的市湖滨新区井头乡安圩社区)。

小时候,韩余娟家里穷,10岁才上小学一年级。在班级里,她的年龄是最大的。

韩余娟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人人称赞的好少年。韩余娟在自己心爱的图画本里画着心中的英雄。她画雷锋叔叔、画张海迪大姐姐、画解放军战士。韩余娟平时爱唱歌,她最爱唱的歌是:“党爱我,我爱党,我是党的小红花……”

上体育课时,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做一个沙包,韩余娟为自己做了一个后,还替班里几个年龄小的同学每人做了一个;班级里有一位男生学习成绩不好,韩余娟放学后经常帮他补课;班级里缺少一个垃圾箱,韩余娟就悄悄地用碎砖头垒了一个。

因为平时表现好,韩余娟上小学第一个学期就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在小学二年级时,韩余娟想买一本《新华字典》。当时,一本《新华字典》价格八毛钱。她靠采蒲公英、枸杞子和桑叶挣了六毛钱,但还差两毛钱。有一天,她在上学路上捡到两毛钱,但是她没有用捡到的钱去买字典,而是交给了老师。

舍己为人

献出12岁的宝贵生命

韩余娟所在村里有一位姓傅的老奶奶,年过七旬,孤苦伶仃,生活不便。韩余娟在10岁时就开始照顾傅奶奶,为她提水、烧饭、梳头、洗衣服、割猪草……

1983年7月,当地遭遇多年罕见的暴雨,傅奶奶家的草房倒塌了。当时村干部忙着生产自救,便将老人临时安排在村集体仓库里居住。为了便于照顾傅奶奶,韩余娟和她一起住到了村集体仓库。韩余娟每天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1983年8月14日晚上,韩余娟与老人早早睡下了。迷迷糊糊间,韩余娟仿佛听到屋子里有异响。韩余娟推醒老人:“傅奶奶,好像有响声。”老人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没听出啥声音,就回答:“可能是老鼠吧,没事。”

韩余娟不放心,起床点灯查看,发现房顶上的水泥檩条断裂,正“吱吱呀呀”地往下弯,韩余娟连忙掀开被子拉老人起床:“不好啦,傅奶奶,房子要倒了,快起来。”

不知所措的老人刚穿上鞋,房顶就塌了下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韩余娟用全身力气将老人推出房门……老人得救了,韩余娟自己却被水泥檩条重重地砸在身上,腹部戳了一个洞,左手也被砸断了两根手指头……

闻讯赶来的村民抬起檩条,抱出昏迷不醒、血肉模糊的韩余娟奔向医院。虽然医院全力抢救,韩余娟终因伤势太重,于1983年9月3日,戴着一朵小红花,离开了人世,年仅12岁。

韩余娟牺牲后,她的事迹被广为传颂。经过媒体报道,1984年,团中央授予韩余娟“舍己为人小英雄”称号,国家民政部追认韩余娟为革命烈士。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为韩余娟题词:向少年英雄韩余娟学习。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为韩余娟题词:韩余娟是一朵永不凋谢的小红花。

精神永存

村民守护英雄陵园36载

韩余娟舍己救人献出生命的事迹感染了很多人。

吴良自是韩余娟的邻居,也是她的长辈。“韩余娟是个好孩子,我是看着这孩子成长的,她的事迹给我这个长辈上了一课。”

1984年,当地政府为韩余娟建了一座陵园。陵园建好后,吴良自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为韩余娟守护陵园,他说:“韩余娟为了救人献出了生命,我得为她做点事。”村干部同意了。刚来时,没有房子住,吴良自便与妻子张美兰在陵园西北角搭个简易棚子居住,棚子冬天漏风,夏天炎热,生活艰辛。

夫妻俩用心呵护陵园,每天默默地打扫陵园,清洗韩余娟墓碑。

同时,夫妻俩还经常做好事:为路过的外地行人端一杯热茶,递上歇脚的板凳;在泥泞的雨夜为迷路的大嫂指明方向;帮助村民抢收晒在地上的麦粒……

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不少人到韩余娟陵园祭扫,每当这时候,吴良自便主动担任韩余娟事迹义务讲解员,为前来扫墓的师生宣讲韩余娟的动人事迹,传颂英雄精神。

2019年4月,张美兰因病去世。老伴去世后,吴良自依然坚持守护在小英雄的陵园里。他说:“我要一辈子守着小余娟的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