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烙印在家书上的家国情怀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 本报记者 徐海涛 李尚程 顾园园 杨芹 仲文路 杨群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到了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抗美援朝烈士李征明家属捐赠的4封家书,捐赠人是李征明的妹妹李曼。这一次的捐赠揭开了一个家庭跨越近70年的寻亲故事,也让我们走近了一位普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家国情怀。

为了找寻家书背后的故事,本报记者于10月28日兵分两路,一路凌晨从宿迁驱车赶往400公里外的安徽宣城李曼的家中,一路在宿迁寻访李征明的弟弟,抗美援朝老兵李智。

“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

10月28日早晨8时,记者一行敲开了李曼家的门。“老家来人了哦!”一见面,李曼高兴地说,今年79岁的她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身体还很硬朗,腰背挺直。

李曼曾是一位小学教师,热爱文艺,退休后一直坚持写作,还曾出版过书籍。“我对文学的热爱就是受到我二哥李征明的影响,他在朝鲜时每次写信来都跟我说要努力学习,还把自己的津贴省出来给我和姐妹们买书看,要送我们读女子中学,这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是非常难得的。”说起二哥李曼的言语间尽是自豪。

采访中,李曼将一沓家书复印件和一份原件展示在桌上,细细讲述其中的内容。“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不要挂念!”这是李征明在1953年3月,写给当时只有七八岁的小妹妹李晖信中的一句话。信中不少语言以简笔画代替,如“上甘岭”“家”“学校”等,还有一些宿迁方言中的字眼也被他形象地画了出来,如“挂心”,看上去图文并茂妙趣横生,让人很难想象那是在战火连天的战场上写下的。

“我二哥是个最温柔最稳重的人,他写信回家总会关照到所有的人,给父母的信中都是敬重、给兄弟姊妹的则更多是关爱!”李曼抚摸着二哥的信感慨地说。

在写给父母的信中,李征明说:“父母亲:久未来信了,谅家庭一切均好。前天发下津贴之后儿随时买了数本书藉以便阅读,又寄数本回家。最近家中接到旻兄和智弟之信否?我已时间很长未收过他们的信了……昀弟又写信回家否……青年人要找到光明前途,唯有参加革命工作……二姐现在有哪些进步?我希望她要好好学习文化和政治……”信中提到每一位家人,让人感受到他强烈的责任感。

在给几个妹妹的信中,他不仅用绘画的形式加强沟通,更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引导:“兄现在每天还在学习一些文化业务及政治,在要求进步中,追上时代。现在家中你们三个人能认多少字?能写多少字?能用吗?不要光为了家中生活环境不好或帮助拾草而耽误学文化,将来会后悔的。每天不要求高,只要你们能认到5个生字就不断地学习下去。今后还要写信给我告我知道你的学习情绪。如今后兄再节约点津贴给你们买学习用品……”一句句一行行都是兄长的关爱和谆谆教诲。

在李征明牺牲后,战友来信说道:“征明同志生前在本连任文教工作,上级给我们分配某前沿阵地的防守任务。战斗很残酷,距离敌人只有600米左右,我们在坑道内同敌人展开坑战……征明同志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地完成了防守和冷枪战任务,我们共同歼灭了无数敌人。征明同志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团结同志……不断受到上级表彰和战友拥戴……后来我们连队接受了反击任务。当时,征明同志高兴地鼓舞大家,要争取在这次战斗中立功当英雄!”

李曼回忆说:“二哥写了那么多的信,都是对家人的关心,教育我们要为国家作贡献,唯一提到自己的就是那句‘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从未提及前线的激烈战况,要不是他的战友来信我们根本不知道那里的情况。”

从感动一家到感动全国

李曼比二哥李征明足足小了12岁。对二哥最深的印象,是从李征明入伍开始的。

李征明兄妹8人,父亲是师范毕业的乡村小学教师,给儿女所取名字中均带有“日”字偏旁,寓意曙光东升,阳光普照。李征明原名“李昕”,到了部队后自取新名“征明”,以示追求进步。

“二哥去部队的时候,我才八九岁。大哥当时在原宿迁县城东大街的大同商铺做学徒,三哥在临县做统计工作,四哥那个时候还在乡里读小学,一星期才回家一趟。”李曼说,那个时候,父亲在学校教书,也是一个星期甚至更久才回家一次。

家中通常只有她和母亲、二姐、小妹。二姐忠厚老实不太爱说话,妹妹又太小不懂事。“有一天,母亲跟我说,以后给哥哥们写信的任务就交给我了。”李曼说,那个时候,她认识的字、会写的字也不多,写信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会写的字。这个时候,母亲告诉她,不会写的字就自己去书里找,慢慢地认识了很多字。

“四哥参军也是受到二哥的影响,当时在部队当文艺兵的二哥来信告诉家里部队在征兵,三哥和四哥都能去试试。当时才16岁的四哥就带了两件衣服,告别家人,一个人从老家步行到了淮阴的驻地,报名参军,但他们兄弟俩连面都没见到。”李曼回忆说。

1950年、1952年,李曼的四哥李智、二哥李征明相继奔赴朝鲜战场。

“那个时候,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收到二哥图文并茂的家书,每每读到我们几个小姊妹都高兴地跳起来!”李曼说,家书里二哥提到最多的就是在朝鲜一切都好,那些艰辛苦难只字未提。

1953年4月,李曼和家人收到李征明最后一封家书。“从那之后,连续一两个月,我们都没有收到二哥的来信。”李曼说,那段时间,母亲每天都要跑五六里路去邮电局看看有没有来信。

“你二哥恐怕不好了……”一天,母亲从乡里回来说了这样一句话后,就关上门在屋里嚎啕大哭。

1953年6月,李征明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传来。“从知道消息那天起,妈妈每天都拎着一个竹筐子,装着火纸,带着我去家附近的一个大路口,朝着她以为的朝鲜方向祭奠二哥。”李曼说。

一个多月后,母亲的头发几乎全变白了。更让李曼没想到的是,几天后,母亲竟然迈着小脚独自步行几十里路到县城乘车去南京,找到了省里的民政部门,想要一份证明去朝鲜找回儿子的遗骸。

1999年1月,李曼的母亲去世了。“母亲临终前一再交待我们兄妹几个,要永远把二哥记在心里,惦记着他,要想办法找到他的遗骸,接他‘回家’。”李曼回忆道。

“快70年了,这些家书一直珍藏在我身边,每次读这些家书,就感觉是在与二哥促膝长谈。每年梅雨季节过后,我都会拿出来放在阳光下晒一晒,生怕潮湿发霉。”李曼说。

“从我记事起,每次帮母亲晒家书的时候我就会读一遍,每每都会泪流满面。我一直想着,这家书放在我们手里,感动的就是我们这一家人,如果能让更多人看到,也一定能激励他们,特别是年轻人。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我就和母亲商量着,把舅舅这些家书公诸于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这份家国情怀。”28日,在李曼家中,她的女儿王洁向记者说出了他们捐赠家书的初衷。

家书公开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家都被家书中的家国情怀感动了,看到了当年那场战争中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李曼说:“其实我二哥就是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现在他以另外一种形式‘回家’了!”

“这枚纪念章有二哥的一半”

10月28日下午,在位于宿城新区的家里,87岁的李智捧着刚刚领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流下了热泪说:“二哥,这枚纪念章也有你的一半。”

“1950年10月,我们部队从上海坐车到山东,接着坐火车到达抚顺,夜间步行跨过了鸭绿江。”李智说,“为了防止敌军发现,部队都是白天隐蔽,夜里行军。一夜能走65公里路,幸好当时体力好,要是现在跑都跑死了。”

战场上,两颗手榴弹,一个急救包,就是李智的全部“武器”。他是一名卫生员,但也会上战场。在一次战役中,他被安排挖防空洞。“当我钻进防空洞的时候,腿还留在外面。此时,敌军的飞机来了,炸弹密集地向地面投射,只听‘嘭’的一声,地动山摇。接着,我便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左腿已鲜血淋淋,脚趾被炸掉了4个。”

“负伤后,战友背着我走了一段路,后来我看战友背不动了,就让他先去找担架,自己坚持往前爬。”李智说,在路上,两名朝鲜人把他送到一户当地村民家。

“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看到我的背包,就知道了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户人家里,李智被照顾得很好,他们省出白米饭给李智吃,还给他做了一个拐杖让他能尽快追上部队。

1951年,李智因伤被送回国内休养,出院后他申请再次赴朝,但组织上考虑他的伤病拒绝了他的请求,安排他留在山东一所军人荣誉学校担任卫生员。

1952年,得知二哥赴朝,李智与他通信,在信中兄弟二人互相鼓励,要共同保家卫国。“我父亲是老师,我们兄弟几人都识字,二哥喜欢美术,有绘画基础,所以在给妹妹写信的时候会画画令信图文并茂,这有利于激发妹妹学习。他虽然从来不在家书中讲述战斗如何激烈,但是我都懂。”李智说。

李智记得在二哥牺牲后,他们写信给他的战友询问当时的情况,战友寄来了一个装有李征明遗物的包裹和一封信。从那封信中,他们知道李征明在上甘岭战役中,曾数次负伤,但他却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直至重伤身亡。

多年来,未能找回李征明遗骸带他“回家”,成了李家人心中的痛。

20多年前,李家人在宿迁凤凰岭公墓的烈士长廊的石碑上找到了李征明的名字,这让一家人倍感欣慰。“现在,每年的6月,我们都会去凤凰岭公墓祭奠二哥。等过段时间,我一定还会再去那儿,把纪念章给二哥看一看。告诉他,我们没有忘记他,国家也没有忘记他。”

10月25日,李曼写了一封寄不出去的家书给二哥,她想告诉李征明,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70年的硝烟早已散去,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这样硝烟之下的战地家书还有很多,烙印在每封家书上的家国情怀,也感召着后人不忘先烈、珍惜和平,传承着无穷的力量和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李家人还在寻找李征明烈士的遗骸,他们希望有一天能够真正带他“回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