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其崇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国家》这首歌里的歌词。国家的繁荣昌盛,带领着千万家庭走向富裕生活,而千万家庭的餐桌变迁,又折射出祖国的日新月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个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裕,餐桌上折射出的是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折射出的是国家发展的硬实力。中秋国庆期间,记者采访了几位普通市民,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人们从过去追求吃饱,到如今吃好、吃出健康等多元化的需求,舌尖上的满足,是大家感受到的最大幸福。
苏 建:
现在餐桌上天天像过节
1963年,我刚上小学。中秋节中午,我到住在街上的姨娘家去。姨娘正用榔头砸一些碗口大的黑乎乎的东西。我问是什么?姨娘笑着说:“山芋做粉剩下的渣,你姨父刚买来的,一会儿磨面做饼子给你吃。”那天晚上,我吃了用山芋粉渣做的饼,什么味说不清了,只记得一盆黑色的饼上来,六七个小孩一抢而光。
老家“旱改水”以后,百姓生活有了提高,中秋节能吃上大米饭了。有些人家一个小孩能分上半块月饼。那年中秋节,姨娘家买了2斤猪肉,有两根肋条,姨娘用锤头在磨盘上将其锤碎,做了一种叫做骨头丸子的食品,给我留了一个,请人捎信叫我去吃。现在的印象是:扎嘴、真鲜。邻家大哥到洋河买猪肉,去晚了没买着,就买了一斤猪大油回来,切成一块一块在锅里炒熟了吃,说真解馋。
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食品逐渐丰富起来,中秋节也过得真像个样,餐桌上鸡鱼肉蛋全有,苹果、石榴,
西瓜、月饼、酒摆满了一桌。家人围在一起说说笑笑,真热闹。进入21世纪,食品更丰富了,中秋节的时候,超市里的食品琳琅满目,本地的、外地的、进口的,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今年中秋节,我们到乡下的孩子舅舅家一起过节。一大早,爱人到超市买礼品,特地挑了6斤不同馅的月饼。中午时分,家属正在灶间烙糖饼,见8岁的侄子进来,她连忙喊侄子吃糖饼,只听到两个字:“不吃。”是啊,现在谁还稀罕糖饼和月饼啊!有钱常过节,无钱受拿捏。现在的餐桌上,哪天不像在过节?
陈青青:
勤俭节约渐成餐桌风景
时代的迅猛发展,让我们的餐桌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温饱到小康,从海吃到精吃,美食美味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我们的味蕾。
中秋节,是每家每户大开美食的节日。记得以前,每到中秋节,几天前就开始购买各种“硬菜”:首先是宰鸡杀鸭,再买猪肉排骨,烤鸭烤鹅,牛肉羊肉等等。冰箱装不下,餐桌上摆放不下。过完了节日,剩菜要吃上好多天。那时候,就觉得把大鱼大肉都摆上餐桌才是过节。
而现在中秋节就不同了,首先平时想吃啥就买啥,只有想不到的,而没有买不到的,天天都像是过节,也不觉得节日要买很多菜了。再者,现在讲究营养饮食,不会多吃那么多高脂肪、高热量的美食了。人们注重荤素搭配,想着怎样吃有营养,怎样搭配对身体更有好处。人们开始追求吃得营养、吃得新鲜、吃得健康,吃得科学,吃得均衡。
今年的中秋节餐桌上,我看到了值得称道的情景,就是大家都在提倡杜绝浪费,人们从以前的大盘改成了小盘,样多而量少,既品尝了多种美味,又不会浪费,在中秋节的餐桌,也渐渐成了一道勤俭节约的风景。
卓维平:
八旬老人感叹“吃遍全国”
中秋节,稻黄蟹肥,丹桂飘香。我们匆匆吃点早餐,便收拾好礼物,驱车赶往孩子的爷爷奶奶家欢度中秋。今年的中秋与国庆撞了个满怀,可谓是家国同庆,餐桌上的家国情怀自然少不了。
兄妹几个,每人都带来了不同的礼物,当然每个人也都争着做自己的拿手菜,让两位八旬老人好好享受“双节”同至的快乐。大家齐动手:洗菜、切菜、炒菜,一边聊天,一边做菜,好不热闹。不到两个小时,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餐便做成了。除了以前能吃到的鸡鱼肉蛋、青菜萝卜,还有穿红袍的大龙虾、身披金黄铠甲的大闸蟹;另外,网购的海鲜也必不可少:白白嫩嫩的蛏子、张牙舞爪的八爪鱼、黑壳嫩肉擅长吐丝的海虹、筋道Q弹的鲍鱼,再加上一碗鲜美的蚬子豆腐汤,再配上几样时令菜蔬:酥脆白嫩的藕,细梗绿芽的豆苗,最后,外加一锅莲子、芡实、菱角、红枣、枸杞、银耳羹,营养又养生。别说吃了,就是看着也叫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老人感叹道:“以前,有的海鲜连看也没看到过,时代进步真快呀,竟然能从网上购买到新鲜的食物,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好东西了。”我笑了笑,凭着当教师的“功力”随口吟道:“国富民强人安康,中秋餐桌换新装。”爱人举起酒杯道:“我们遇到了一个好时代,为了中秋与国庆热烈拥抱干杯!”“干!”大家在一片欢笑声中举起酒杯,开怀畅饮。
张云婷:
糖饼不再是餐桌上“主角”
人的年龄越大,越爱回忆过去,特别是中秋团圆节,望着圆圆的月亮,思绪又飞到从前。
我是70后,小时候看到妈妈包糖饼,就知道中秋节到了,圆圆的糖饼和月亮一样象征美好与团圆。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月饼,家家户户都会做糖饼代替月饼。
包糖饼的面,是自家地里收的麦子经面坊加工而成。早早地用面盆把面加水和好发酵。包糖饼的面比平时做大饼的面要多加点水和软点。吃过午饭,妈妈把芝麻和花生米洗干净,晾干,放到锅里小火炒熟,锅里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炸声音时,锅底就不能有明火了。花生米也是小火慢炒。用碾子把炒熟的芝麻、花生碾碎,加糖搅拌均匀。烙饼时,整个村子上空炊烟缭绕,飘荡着浓浓的香味。
烙饼都是大铁锅,烙饼、烧火更是技术活。把锅烧热,为了不粘锅,要用单独的油絮沾点油,把热锅里面都均匀地涂上一层。用麦草烧出细细的小火,把糖饼一块一块均匀地排列在锅里。等两面都烙得微微发黄了,再把所有的糖饼排列整齐地站在锅中央。此时锅底不能有明火,让糖饼均衡地接受暗火的热度焖5分钟,一锅金黄色,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糖饼就出现在大家面前。等到不凉不热的时候吃起来,感觉比买的月饼还好吃。妈妈看着全家人开心地吃着糖饼,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年长多健忘,唯不忘童年。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儿时烙糖饼的情景,像潜伏在心中的老歌,时常在脑海深处翻唱。如今过节的餐桌上,早已不再是糖饼唱“主角”了。
潘加国:
人们对吃的需求变淡了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小时候的我最喜欢过节,因为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能吃上好吃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里到处一片金黄,花生、山芋熟了,煮花生烤山芋非常美味;邻家树上的柿子熟了,淘气一下,趁邻家不注意偷几个柿子回来解馋。但是最向往的还是中秋节的午餐。中秋节那天,母亲一大早就会到集市上买一斤多猪肉,肥肥的那种,和萝卜烧上一大盆,宰一只自家喂养专门留在过节时吃的小公鸡,烧一大锅白菜豆腐汤,再到“代销店”打上半斤散酒。这就是中秋大餐,孩子们吃得满嘴油。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随着外出打工潮的涌起,老百姓农闲之余可以外出务工,收入增加了,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中秋节餐桌上的肥膘肉换成了五花肉,散养草鸡还在,另外多了白鲢鱼、肉圆,凑成4个荤菜。素菜也从原来单一的大白菜豆腐汤,增加了千张、小豆饼、芹菜、藕等,酒也从散装酒变成瓶装酒。
2010年以后,农村里涌现出许多种田能手大户,土地开始了流转,老百姓既能拿到土地承包金又能安心在外务工,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提高,餐桌上鸡、鱼、猪、牛、羊肉一应俱全,螃蟹、河虾等河鲜类也成了餐桌上的新成员,原来廉价瓶装酒也换成了百十块钱一瓶的低度酒、红酒。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餐桌上的菜肴也变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有特色,越来越有档次,从起初的能不能吃到、能不能吃饱,转变成现在的怎么吃、能不能吃好,这是人民生活条件提高的最好体现。过节,慢慢地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与家人团聚的祈盼,餐桌上的菜肴也正从花样百出、应有尽有向着节约、健康、绿色方向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