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其崇 汪学飞 裴凌曼 ■ 见习记者 周妮 毕伟
曾几何时,贫穷和落后是泗洪县西南岗的代名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西南岗人民奋斗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征程上,将全面小康的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
行走在泗洪县西南岗片区的田间阡陌,处处弥漫着欣欣向荣的气息。谁曾想到,数年前贫瘠的西南岗,经过那里人们的不懈追求,洒下了希望的汗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小康生活。如今的西南岗,处处开满了小康之花,幸福写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
小村青萝卜
“脆爽”卖四方
11月25日,寒风瑟瑟的傍晚,记者走进泗洪县双沟镇雪二新村(原属四河乡,今年7月区划调整)的蔬菜基地,看到那里种植的青萝卜色泽饱满、长势喜人。
43岁的马选政正带着工人在田里熟练地采收,忙碌的身影透露着丰收的喜悦。马选政告诉记者,他家种植了30多亩青萝卜,每年收获的时候能有万余斤的收成。放眼偌大的蔬菜基地,有100多亩土地是马选政承包的,今年是他承包的第4年。2017年之前,马选政一直在当地的双沟酒厂里务工,随着家里3个孩子渐渐长大,家庭花销也越来越多,他索性拼一把,承包了这么多地。敢想敢做的他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的承包资金,索性借了贷款。拿到地后,他认真规划,春种黄豆、花生,秋种萝卜、白菜,每个季节都不让一寸土地“闲”着。
他也没有放弃酒厂的工作,变成了厂里、地里“两头忙”。“每到农作物栽种、管理忙的时候,我一个人忙不过来,都要雇二三十人。”100多亩地,从种到管再到收,马选政下了不少功夫。一年下来,承包地能有20万元的收益。
“单就青萝卜来说,刨去籽种、肥料、雇工的费用,种青萝卜一年能有4万元左右的净收入。”马选政说,靠着“四河青萝卜”的名气,他家的青萝卜每年都很畅销。既有零卖,也有当地的超市来收购。最大的销量是走批发,每天都会有安徽、滁州等地的人来批发他家的青萝卜。
在朋友的帮助下,马选政今年做起了线上销售,将青萝卜从线上销往苏州、南京等地。“刚刚我打包的那些青萝卜马上要从邮政快递发走,一天走物流有四五百斤的青萝卜。”马选政高兴地告诉记者,几年下来,他们一家人的经济收入不再紧巴,而是越来越充裕。
蔬菜基地负责人马永波介绍,这里因为土质好,种植的青萝卜特别脆爽,被称之为“水果萝卜”。在当地,像马选政这样种植青萝卜的就有百余家,青萝卜种植总面积达500多亩,平均亩产超过5000斤,青萝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迈仕”迈大步
托起小康梦
晚上9时,在泗洪县双沟镇境内的西南岗经济开发区,很多企业灯火通明。江苏迈仕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和很多企业一样,厂房内一片繁忙景象,工人正在加班赶工。
“最近公司订单多,每天都加班。”该企业生产中心负责人马修武说,他今年27岁,是一名退役军人。他曾经开过几年烟酒店,2019年年初来到公司上班,从学徒做起。马修武悟性高、能吃苦,很快崭露头角,一步一步走上生产中心负责人的岗位。
车间里,一位操作工动作流畅熟练,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叫马海,今年33岁,来这里工作半年多了,目前月工资8000多元,加班费另算。“和我在外地打工收入差不多,不过,在本地上班可以更好照顾家庭。”马海对目前的工作情况比较满意。
在生产中心,记者采访到一位“洗脚上岸”时间不长的渔民江如东。江如东今年45岁,过去是渔民,和妻子捕鱼为生。不久前,洪泽湖10年禁捕规定实施,江如东夫妻另谋出路,应聘来到江苏迈仕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夫妻俩收入比做渔民高。”
“公司目前用工100多人,都是当地农民。经过培训,上岗工人平均工资超过5000元,忙的时候,熟练工一个月可以拿到1万多元。”今年27岁的张美勤也是当地人,2017年大学毕业后本来打算到大城市找工作。当时正值江苏迈仕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双沟,正在高薪纳贤。她得知情况后就到公司应聘做文职人员,因为表现出色,现在已经当上了行政主管。据张美勤介绍,该公司主要生产小型减速机,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闸门、机械装置动力总成和各类装备配件,畅销浙江、山东、江苏、广东、福建等地。目前,公司年产各类减速机30万台,年产值8000万元,税收60余万元。
“很多企业落户西南岗经济开发区,为当地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陪同采访的双沟镇文广中心主任王海潮说,西南岗工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尤其是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托起了当地农民的小康梦。
满园“致富菜”
鼓起“金钱袋”
双沟镇雪二新村是泗洪县最大的蔬菜基地,其中白菜种植规模大、效益高。11月25日下午,记者前去采访时,看到田野里满眼是蔬菜大棚,地里大白菜长势喜人。田头的道路上,几辆外地牌照的货车在收菜,这些车收满蔬菜将连夜发往南京、常州、上海等地的农贸市场。
在距离雪二新村不远的一个蔬菜基地里,种植户汤乐情正在忙碌,他下午已经卖出2000多公斤大白菜。汤乐情是雪二新村9组人,今年50岁,是当地第一批蔬菜种植户,种植大白菜等蔬菜已经有30多年历史。汤乐情告诉记者,雪二新村从1990年左右开始种植蔬菜,村民们发现种植大白菜比种植传统的稻麦效益高,尝到甜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家的田地改种大白菜。
“一亩园,三亩田。大白菜一年种两茬,每年亩均效益万元以上,比种植传统水稻小麦高好几倍。”汤乐情告诉记者,正是因为种植大白菜,他家里买房没有借账,培养两个孩子上学也没有借账,家里还有存款。
据雪二新村会计马永超介绍,全村现在共有基本农田4000亩左右,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占了一大半,大白菜又占据了整个蔬菜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
目前,在雪二新村,像汤乐情这样的白菜种植大户就有四五十户。还有一些低收入农户也通过种植大白菜,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大白菜是我们的‘致富菜’,大家种植大白菜,腰包都鼓起来了。”马永超说。
大棚蔬菜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的蔬菜经纪人队伍的壮大。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在采访的归途中,记者看到淮河岸边雪枫堤上车来车往,其中有不少电动三轮车上、卡车上都装满了蔬菜。通过这些蔬菜经纪人,那里的蔬菜不仅牢牢占据了泗洪当地的市场,还远销南京、苏州、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放眼大红山
碧根拔“穷根”
泗洪县双沟镇后窑村(原属峰山乡,今年7月区划调整)境内的大红山上,郁郁葱葱的碧根果树上挂满了果实。摘果机摇晃一棵碧根果树,瞬间掉下了一颗颗碧根果,工人们跟在后面捡拾。
来到大红山的山顶,放眼望去,这里一片生机盎然,占地4000多亩的泗洪县科晖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园一片壮观景象。可谁曾想到,10多年前,西南岗是江苏省扶贫六大片区之一,大红山还是长满杂草的荒山。
“无雨就旱,有雨就涝,起伏的丘陵地形,加上沙土土质,无法正常种植粮食,整个西南岗穷透了,我们也穷怕了。”今年77岁的陈明全告诉记者,在西南岗,有万亩碧根果基地,带动当地低收入农户增收,每户年均增收1.8万元以上,不少人靠种植碧根果脱贫致富奔了小康,碧根果成为他们的“致富果”“幸福果”。
“我们从30多个碧根果品种中,选择出适合本地生长的威斯顿、马罕、波尼、肖尼等品种。像波尼这个品种,除了碧根果能卖钱,长大的树也可以卖钱,价格是普通银杏树的4倍,经济效益很可观。”泗洪县科晖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园副总经理张楠告诉记者,碧根果4至5年进入挂果期,6至8年进入丰产期。2006年12月,他父亲张勇流转了大红山近100亩岗坡地尝试栽种碧根果,同时创建了生态园。14年来,生态园逐渐扩大,带动周边很多农户就业增收。目前,生态园辐射带动西南岗几个村居,种植碧根果树达3万亩。全县碧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10.4万亩,其中丰产林面积近2000亩,年产量突破10万斤。
“从今年11月20日开始,采摘碧根果实现机械化操作,大大缩短了工期,提高了效率,同时也保证了工人的安全。”张楠说,在园里务工的都是当地大龄农民,他们的收入都很可观。“园里每天都有100余人务工,2020年,我们培育苗140万株,仅育苗项目全年就可带动1000余人就业。”
碧根果树上“长”出的致富故事,正在泗洪西南岗广袤大地上上演。荒地变成了果园,种植碧根拔掉了“穷根”,看着西南岗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那里的人们将会迎来一个又一个幸福美好的明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