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六尺巷故事的另一种说法

2022年0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张士华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教育了很多中国人。它已被收进历史典籍和编成戏剧,世代传颂。

清康熙年间,当朝宰相张英桐城的老家祖宅与地方富商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供双方进出使用。后来吴家改建房屋,未得到张家的同意,向外扩占使通道不畅。吴家强行施工时遭张家阻止并告上县衙。县官考虑张家官位显赫,吴家又是当地名门望族,迟迟不敢轻易了断。就在这期间,张家人飞书一封到京城,让张英出面干预地方政府,“摆平”吴家。可张英收到信后,却认为对邻居吴家要谦让。在回信中写了简单明了寓意深刻的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再阻止施工,又让出三尺空地,同时撤回诉讼。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及时拆除新建的地基后退三尺。这样就形成了六尺宽巷——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十五年前,我到黄山旅游又顺道去了宏村参观徽州古民居,在景点的地摊上看了一本《趣谈标点符号》的小书。书里有一章节,对六尺巷故事的描写,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情节上有点不一样。至今还记忆犹新。书中说张家人看到张英回信的四句诗,感到失望。认为被吴家欺了,还要再让三尺,但又不敢违背,只好勉强同意。吴家人听说张英写了四句诗的回信,促使家人对此事的罢休,个个喜出望外。吴家在桐城人多势众,有吴半城之称。族长随即召开家庭会议,围绕“让他三尺又何妨”这句诗的结尾——用什么标点符号,来判断诗的真正用意,从而寻求对策。因吴家未能见到信的原件,主要有三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是句号,也是吴家多数人的看法。认为张英可能觉得家人理亏,给自己脸上抹灰,如朝廷知道这件事,将严重损失自己的威性。所以不但不问,还责令家人再让出三尺地,显得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宏大量。说明这件事到此结束了。我们吴家也要息事宁人,再让三尺也不能多要一点,按原来复工吧。

第二种猜测是问号,是吴家有点文化的人。认为张英可能公务繁忙,对家里的私事还没有时间进行过问,就先说再让三尺缓解一下矛盾。待家人把具体情况搞清楚,有了时机再来处理。我们吴家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忙于复工,防止上当受骗。如果建上再被人家拆了就难堪了。

第三种猜测是叹号,主要是吴家有钱的年轻人。认为张英这句诗暗藏杀机,是大话、狠话、挑战话。再让三尺你吴家敢要吗!言下之意我们已经多占了。一句话把我们顶到南墙上,想吓倒我们。我们也要争口气!有人当场放话,用重金雇请讼师整理张英利用职权,支持家人霸占平民百姓地产的材料,去京城告御状,把事情闹大。

吴家族长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他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标点符号你主观想象是什么,就有什么含义。我理解张英是诚心诚意谦让,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成为井底之蛙。张英前年曾谢绝皇上拨银六千两为他修建宰相府。他若同意,就能以国家工程的名义扩大用地,通过合法手段强征四邻宅基。可张英功成不居,能为而不为。张吴两家世代为邻,矛盾可解不可结。明天,我们吴家就把新地基拆除,后退三尺,这件事宣告平息。老族长点石成金的训导,使族人豁然开朗,明白了道理。

据史料记载,张英是清朝很有名望的宰相,他的后代有13人中进士,特别是次子张廷玉在雍正时期也当了宰相。有“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以及“门庭荣耀、世不多见”的美称,张家“胸怀天下,谦虚忍让”的家训名不虚传。我们应该从这个小故事中受到启发,悟出道理,学会做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