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蕾
职教之魂,存于匠心。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锻造更强“匠心”,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
去年2月,省教育厅函复同意宿迁创建省级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验区。今年2月,宿迁出台《宿迁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设计层面搭建起
“四梁八柱”,也从落实层面画出清晰的“路线图”。
“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验区计划通过2至3年时间建设,解决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校企合作实效性不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努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市教育局副局长龚显梅说,预计到2020年,全市职业院校年培训各类人员10万人次以上,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60%以上,高技能人才每万人达750人,基本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提档升级 让宿迁职教人才“繁星璀璨”
5月初,在共青团中央发布的2018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表彰决定中,淮海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16汽车钣喷班王宇航同学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此前,王宇航在第45届世赛选拔赛汽车喷漆项目获全省第一,入选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并在全国“11进5”考核选拔赛成功晋级,创造了江苏在该项目最好成绩。
5月17日,从天津又传来了一则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宿迁开放大学参赛团队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在高手如云的国赛中凭过硬实力摘得“金牌”,为宿迁、为江苏赢得了殊荣。
突出技能教学,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是宿迁职教一以贯之的教学重点,也是创建实验区关键着力点之一。仅去年,全市职校师生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就获19枚金牌,43枚银牌,82枚铜牌,总获奖率达55.38%,位列全省第六,苏北第一;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达450人,本地就业率58%以上。
人才培养的质效,与师资力量息息相关。为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意见》提出,扩大职业院校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推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和绩效考核分配制,做到因岗聘人、按岗定薪、依绩取酬。实施5年一周期的公办职业院校(含技师学院)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建立企业人员与教师岗位交流、薪酬保障以及兼职等制度,建成一支数量充足、技能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人人有才,人人皆可成材”。根据生源素质的多样性,宿迁着力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因材施教,并矢志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多路径的成才“立交桥”。近日,宿迁经贸高职22名学生被本科高校录取,其中18名五年制高职学生通过“专转本”考试,4名中专学生通过“对口单招”高考,分别考取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等本科院校。
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方案》提出,加大市、县(区)政府统筹力度,积极发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积极争创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推动有条件的四星级职业学校创建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开展中职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试点,推进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校、技师学院办学总体规模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协调发展。到2020年,建成符合宿迁实际的普职教融通、中高职紧密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按下发展“快进键”,职教人才“繁星璀璨”的美好景象,正在宿迁加速呈现。
产教融合 让宿迁校企共赢新未来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解决的……”5月21日,全国最大的京东校企合作实训中心——宿迁开放大学京东校园运营中心,一派繁忙景象。来自开放大学京东电商学院的30余名学子,变身为京东客服员工,在线与京东平台上全国各地客户进行交流,解答客户各种疑难问题。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受到一种公司化实训。经过这样的实训后,学生毕业入职到京东,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在现场,京东校园运营部职员李雷说,校企一体合作模式的运行,为公司提供了高质量的后备力量。
如何让学生专业与就业“对上路子”,让学校的生源与企业的需求“不谋而合”?宿迁开放大学京东学院用“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的创新运行模式,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2015年,围绕服务电商产业发展,坚持政府推动、校企联合,宿迁市政府、江苏开放大学和京东公司三方合作共建京东电商学院。“通过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京东公司紧密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实训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每年为京东公司培养人才近千人。”宿迁开放大学副校长董振英介绍说。
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成长如何?“褪去刚进校时的迷茫,现在我已经明晰人生的方向,希望以后可以进入京东工作。”京东电商学院的学生黄华说,通过在校园运营中心工作及参加京东的冬令营,自己成功竞聘上客服组长的职位,目前正带领着10~14人这样的团队,为京东商城“6·18”年中大促做足准备。
越发紧密的合作,让职业院校与企业共赢发展。去年底,宿迁开放大学、宿迁技师学院、淮海技师学院三所学校与长电科技签约,由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三所学校校方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共同签订五方协议,开设“订单班”。“订单班”运行以来,得到了各方广泛认可。
对于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方案》提出,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的运行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企业采用捐赠设备、资金入股、联手规划设计等方式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市每所省四星级职业学校建成1-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实训过程与企业真实性生产过程高度匹配。
服务发展 让职教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贡献最直接、服务最贴近的教育板块,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宿迁,职业院校主动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增设与地方产业相对接的专业已成为常态。
激光打标,激光内雕,大型激光切割……通过把车间搬进课堂,把课堂引进车间,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激光加工专业的学生练就了一身好本领。“2016年区委区政府兴建了激光产业园,同年我们开设了激光加工专业,培养激光技能型人才,为激光产业园服务。”该校校长沈正峰说,三年来,学校已招收400多名学生,有效满足激光产业园用人的需求。
在宿迁,不止于激光专业“无缝”对接激光产业,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已经形成。淮海技师学院的智能制造专业对接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格力电器制造产业园,泗阳中专的服装专业对接泗阳服装产业园,沭阳中专的电子信息专业对接沭阳软件园,泗洪中专旅游专业对接泗洪现代旅游农业生态园……宿迁各职业院校适时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与产业需求相衔接,让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当前全市现有职业学校19所,全市职业学校在校生5.08万人,其中五年制高职7828人。如何让职校学子在成长为行业新秀的同时,也成为产业壮大的有力推手?
围绕支撑宿迁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方案》提出,建立职业学校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作用,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指导职业院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及时公布扩大招生的新兴专业、限制或停止招生的专业,形成专业紧密对接产业的发展格局。
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重点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对此,《方案》提出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验区建设目标:构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水平相一致、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相适应、具有宿迁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总体框架,打造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宿迁标准、宿迁品牌和宿迁模式。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并将实验区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事项。”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督查的办法,对重大项目进展、政策落实等进行强力推进,为促进宿迁经济提档升级、动能转换,为早日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保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