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君
“公平公正护品牌
定纷止争促和谐”“维护品牌权益
彰显司法公正”——近日,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宿迁中院”)诉讼服务中心接连收到两面锦旗。
锦旗的背后,是宿迁中院短短两周便调解成功20余件案件的故事,更是宿迁中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宿迁中院聚焦为群众办实事、提升审判质效、建章立制等重点工作,将教育整顿成果转化为司法为民实效。
实事惠民强服务
“没想到在家动动手指就能够交纳费用、领取票据了!”6月1日,宿迁市两级法院全面启用电子票据后,一名当事人惊喜地说道。
今年以来,宿迁中院积极拓宽交费渠道,在开通支付宝、微信等交纳方式的基础上,在全市法院范围内启用电子票据,当事人向宿迁法院系统交纳案件受理费、保全费、执行费、拍卖款、刑事被害人赔偿款等涉案往来款项以及办理诉讼退费,一律可以使用电子票据,极大地减轻了当事人的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
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宿迁中院将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实施简易案件智能提速、执行案款加速发放等十大实事。同时,宿迁中院主动制作《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征求意见表》和《致居民的一封信》,开展进社区、进律所、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五进”活动,主动开门纳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出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十项承诺》,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
多措并举优质效
“用‘硬核’措施破解影响质效提升的‘硬茬’问题,以实际行动提升审判执行质效,以过硬的司法业绩彰显队伍教育整顿成效。”4月23日,宿迁中院召开全市法院执法办案推进会,党组书记、院长金飚强调。
当月,宿迁中院印发《审判质效评价办法》,从工作量、质量、效果、效率等方面对各业务部门审判管理水平进行评价,且在每季度召开的全市法院审判运行态势点评会上进行通报,得分高的部门可获得流动红旗,得分高的法官被评选为季度“办案之星”。
明奖惩,能强动力;补短板,以优质效。宿迁中院着眼长期未结案件这项“短板”进行清理和评查,实行长期未结案件分类管理,对于疑难复杂案件,群策群力;对于部门协调案件,沟通会办;对于涉鉴定案件,提高效率。宿迁中院还着力健全长期未结案件清理机制,通过定期督查通报、组织专项评查等方式,督促案件结清。
案子办好了,主责主业就干好了。但法院发展,单靠主责主业这个“引擎”无法远航,还需要改革创新这对“机翼”。
宿迁中院开展大讨论大调研大实践活动,确立了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异常企业公益清算退出机制、集约化“智慧快审”等29项创新创优项目,形成了支持改革、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今年上半年,在队伍教育整顿的引领下,宿迁法院系统审判质效指标在全省实现全面领先: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上半年12项审判执行质效指标中,宿迁共有9项指标位列全省前二,结案率、结收案比、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等5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建章立制管长效
“被告章某立即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行为,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社会公众书面赔礼道歉。”6月1日,在儿童节当天,也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试行的首日,宿迁中院公开开庭宣判了一起未成年人文身民事消费公益诉讼案件。
宿迁中院将此案作为推进未成年人保护的重点工作,多次合议、认真研判,在审理后认定,文身行为会造成身体创伤且本质上不可逆,不仅会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更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全国三十余家媒体对这起未成年人文身民事消费公益诉讼案件进行了报道,报道之多、层级之高、社会关注度之集中,创造了宿迁中院建院以来个案影响力的多个“第一”。
“该案是未成年人保护民事公益诉讼的一次有益尝试,具有多重开创和示范意义,展现了人民法院工作的新作为新担当。”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肖建国评价道。
近年来,宿迁中院不断探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特别在队伍教育整顿期间,整合相关做法、形成相关机制,成立“少年案件审判庭”,在全市法院组建未成年人案件专业审判团队,专门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并常态化开展“初心护童,未成年人‘两法’校园行”宣传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法治意识,全面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不仅如此,宿迁中院还坚持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与各项审判执行工作同步推进,围绕强化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能力作风提升等方面先后研究出台制度规章26项,推动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更加规范化、长效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