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用好宿迁丰富的党史资源、红色阵地,灵活运用各类学习载体,彰显地方实践特色,创新方式方法学,是我市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保证。4月9日上午,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创新形式,将党史学习交流会开到宿北大战遗址公园,在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业绩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重温宿北大战的光辉历史中汲取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宿迁作为革命老区,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板块之一,是淮北、淮海抗日民主政府的中心区域,是解放战争中宿北大战的主战场。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刘少奇、陈毅、彭雪枫、黄克诚、张爱萍、张震、李一氓等革命前辈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的光辉足迹。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块土地上牺牲的登记在册烈士有12300余人。马陵山下,大运河畔,处处都留下了岁月难以磨灭的红色印记。可以说,宿迁大地,处处都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充分用好宿迁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红色阵地,擦亮党史学习教育的“宿迁品牌”,也是我们扎实做好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之义。
保护好才能传承好。党史资源、红色文物承载着一个个闪光的历史记忆,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我市革命遗址遗迹很多,红色资源丰富,当前,我市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大,但是与做好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要求相比,还有不少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如有的地方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薄弱,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紧缺,导致红色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也有的地方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使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因此,做好新时代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各地要切实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充分认清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自觉树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做好普查,分类制定好保护规划、制定好保护方案、实施好保护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应修即修。加大经费和技术力量的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及民间资本广泛参与保护、积极投入保护。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平台和数据库,让红色资源得到永久保存。
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光辉,更在于它在当下依然能带给我们思考和精神滋养,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缔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品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宿迁人民所具有的老区精神在战争年代无坚不摧,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所向披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宿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排除千难万险,开始新的长征。在面对水患时,数十万人民以铁锹、锄头为“武器”,完成了沭阳导沂整沭工程、泗洪开两河筑四坝工程,把“洪水走廊”变成了“鱼米之乡”;在推动发展上,上塘人迈出了“大包干”的改革步伐,耿车人探索出了“耿车模式”,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从过去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战天斗地,穷办苦干,不断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到今天取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全面胜利,每向前跨进一步,每取得一点成就,无不闪耀着红色精神的光芒。
学习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激发干劲、推动发展。今天,宿迁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迫切需要从党史中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不畏艰辛的精神,并努力把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区的生动实践。我们要从党史中汲取改革创新的经验智慧,毫不动摇高举改革创新大旗,把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区作为引领宿迁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工程,作为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传奇的龙头工程,作为争当改革创新“排头兵”的标志工程,不断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坚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更大力度释放发展活力,更深层次激活蛰伏潜能,让改革创新的春风始终引领宿迁发展、激荡宿迁大地。我们要赓续红色基因,坚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中探究发展规律、把握时代脉搏,增强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按照“走在苏北前列、快于全省平均、领先区城发展、赶超全国梯队”的基本思路,立足建设“改革创新先行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生态大公园’、全国文明诚信高地”的发展定位,狠抓建设“改革创新先行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生态大公园’”各项重点目标任务的落实,进一步激发争先进位精气神,跑出跨越赶超加速度,书写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宿迁答卷。真正做到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实践中闪光,让宿迁的红色资源不断激发出全市人民奋进新征程的无穷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