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大文章,是宿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加速产业“进化”,宿迁矢志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全力破解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不匹配、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不高等难题。
1月15日,宿迁在全省率先推出加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系统性的政策支持措施——《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通过货真价实的激励举措,调动政府部门、企业、职技院校三个层面积极性,激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大棋局”,保障技能人才扩量提质。
推进产业学院建设
筑起“人才蓄水池”
作为“落地”教育,职业教育的两大重要支点是培育人才的学校和使用人才的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找准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是办好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升级的关键。
瞄准校企合作新契合点——共建产业学院,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淮海技师学院和宿迁阿特斯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进行积极探索。
走进计划投资超百亿元的光伏龙头企业——宿迁阿特斯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前来报名入职的人员络绎不绝。自去年年底组件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后,阿特斯便开始在宿迁大举“招兵买马”。“待项目全面建成,预计达到4000人的用工规模。”宿迁阿特斯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金善利说,随着淮海技师学院阿特斯产业学院建设的加速推进,将为企业的人才供给引入“源头活水”。
“通过联合办学,共建二级学院,不仅能够解决企业人才需求问题,也必将为宿迁光伏产业人才梯队的建设、人才的储备提供助力。”金善利说,目前双方合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在探索二级学院建设方面,学院与阿特斯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招生、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投入以及学生的质量评估、考核,最终让所有学生顺利进入企业岗位,实现高薪就业、高位就业、体面就业。”淮海技师学院院长张兵营说。
为鼓励企业尽快参与到职业院校的建设与发展中来,让企业把市场需求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学校,《十条措施》提出,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职技院校合作开办混合所有制职技院校。建设产教融合型示范企业,通过国家、省和市考核验收的,企业所在地财政分别给予80万元、50万元、10万元补助。支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每年新建企业实训基地20个以上,通过市级验收后,企业所在地财政一次性给予20万元补助。
“《十条措施》是一个及时、有力、富有前瞻性的措施,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实实在在利好与保障。”金善利说。
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建出本地就业“高速路”
在聚灿光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淮海技师学院2017届机电一体化专业优秀毕业生、今年22岁的宿迁小伙张帅,凭借过硬的技能、扎实的工作作风,实现了从一名实习生到公司最年轻副经理的“蝶变”。“专业对口、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让我很快适应了企业的生产节奏。”张帅说,随着“冠名班”的开设,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入学即入职”,成为准“聚灿人”。
据了解,去年5月,淮海技师学院与聚灿光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开设“聚灿机电班”冠名班,校企双方互挂“人才培养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每年为企业培养近50名技术人才,入校即签订企业、学院、学生三方实习就业协议,将学生培养成为让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订单化培养,为产业“定制”人才。目前在我市的职技院校中,淮海技师学院和宿迁技师学院已与67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设订单班、冠名班59个,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000多名。
把课程开到企业,把产业最新的技术带到教育中,进而将专业建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十条措施》提出,鼓励支持围绕“6+3+X”产业发展需求和20条产业链重点企业需要设置专业,全市职技院校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匹配度达75%以上。
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让校企“零距离”,为广大莘莘学子铺就一条平坦的本地就业路。《十条措施》明确,对职技院校毕业生与本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稳定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一年以上,就业率达75%以上的,同级财政给予职技院校一次性2000元/人标准奖励;达70%以上的,给予职技院校一次性1500元/人标准奖励。
真金白银促合作
为高质量发展添能蓄势
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型示范企业、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本地就业率考核激励……细览《十条措施》,政府层面大手笔的激励措施,为扭转宿迁企业和院校发展不对称的局面,解决部分产业链龙头企业阶段性用工短缺问题,扩大技能人才供给,注入了“强心剂”。
“目前全市19所职技院校年招生规模近2万人,每年毕业生就业7500人,每年开展社会化培训6万人。”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陈金全说,《十条措施》的出台,对深化全市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全市“6+3+X”产业体系和20条产业链重点企业发展,将发挥积极有力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据介绍,今年宿迁全面建立技能人才评价监管服务新机制,年内全市备案主导产业企业达150家,评价认定技能人才2万人。通过创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年内建成光伏产业学院、汽车产业学院、电商学院、信息传媒学院4个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本地产业无缝对接。到“十四五”末,联合培养技能人才在校生5000人以上。
“通过政府、企业、院校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职技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为我市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市人社局党组成员、考鉴中心主任张永生说,接下来,将充分发挥全市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与各地、各相关部门间的配合协作,多渠道多举措把优惠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确保《十条措施》落实达效,为宿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能蓄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