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耀
“泗水长流,阳春永驻。”泗阳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建县史,处于南北交汇地带,南方吴越文化、北方齐鲁文化和本地楚汉文化的交汇融合区。这里民风淳朴,崇文尚教,许多历史名人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留下足迹。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与弟子“周游列国”时到厹犹国(今泗阳)就曾在泗阳讲学一年多。在泗阳,有许多地名留下孔子师徒的元素,传诵着孔子师徒一则则动人的故事或者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三庄夫子庙
一般的孔庙或文庙或夫子庙都在城里,而泗阳的夫子庙则在三庄镇,镇里有个夫子庙村,就是根据夫子庙而起的名。
据说这座夫子庙原本也是在城里的,明嘉靖九年(1530),时任文渊阁大学士的张聪上书说:天下文庙中孔子塑像很不规范,加之管理不善,常有损坏和脱釉现象,有渎圣容,建议将天下圣像一律改换成木主牌位。皇帝还因此发下诏书。当时泗阳县名字叫桃源县,县令光泽十分敬重孔夫子,皇帝降旨,要撤夫子像,他心中不忍,但圣命难违。这时县北四十里的颜家岗有一位老秀才朱勋,是朱熹的十六代孙,他冒着欺君之罪,把孔子像请回。不料走到三庄这个地方,就再也走不动了,他们知道夫子自己选好了位置,便就地起庙安放。这就是三庄夫子庙的由来。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夫子庙,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的炮火夷为平地。后经当地村民于海霞等人的努力,夫子庙又在原址重建。
现夫子庙座北朝南,有棂星门,过了棂星门就是大成殿,为双檐歇山式,庄严巍峨。殿前有一尊金色的孔子像,庄严肃穆。大成殿内,孔子像端坐正中,两侧是子思、颜回、曾子、孟子等四配,两面山墙是十二哲。
小史集颜庙
据载,颜回跟着孔子来到泗阳颜家岗,当地人请他去给讲学。后人为纪念此事,在他讲学的地方建了座颜庙,村便以庙为名。现在庙已不在,村也与小史集合并。相传春秋末年,颜回跟随孔子到厹犹国(今泗阳)讲学期间,应族人邀请到颜家岗(今小史集社区)讲学。颜回严守“仁”“礼”要求,勉励族人崇德尚学、遵规守礼。为崇其讲学之功德,颜家岗后人捐田献资,修颜庙,建学堂,供颜子像,倡导重教兴学,好学向善之人愈加增多,多出举人、秀才和贤德之人。新中国成立后,在颜庙学堂基础上扩建颜庙学校,开设中小学教程,后因上世纪末乡村中小学校合并被撤销,但崇德尚学之风延续至今。
里仁的来历
里仁乡在2020年8月已与爱园镇合并,统称爱园镇。《论语·里仁》第一章曰:“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文中的“里”指的是居住的地方,也可作动词用,即居住。最后的“知”字是个通假字,意思与“智”相通。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美好的。不选择有仁德之风的地方居住,怎么能称得上明智呢?相传孔子走到这个地方,当地人请他给讲学,以上那段话,就是孔子讲学的内容,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取其中的“里仁”二字来为这个地方命名。村里有座观音圣帝寺,圣帝指的是关公。传说清朝的乾隆年间洪水泛滥,一尊关公像从上游漂来,漂过很多地方都没有停下来,到了里仁这个地方才停了下来。当地人赶紧打捞上来,建庙供奉。大概是关公也相中了这个与孔子有关的地方吧。
八集学城寺
在来安街道,原八集乡六塘村境内有个学城寺,“学城”二字则跟孔子有关。寺庙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当时这里是一片百多亩大的梨园,孔子一行来到这里休息,当地人听说大圣人孔子来了,就围了上来,请他讲学。经不住乡亲的一再挽留,孔子在这一住就是一年零两个月,听讲的有三百多人。为便于讲学,筑起了一座土城,高一丈二尺,宽五尺多,人们便取名为“学城”。孔子走后,人们在此建了一座庙宇,供奉孔子牌位,还附设了学校,来学习的人很多,仅在明清两朝,就出了很多进士和秀才。后来庙宇变成了佛寺,但保留了孔子、孟子、左丘明等人的神位,以及五十多通碑刻。可惜的是这组建筑群毁于大跃进时期。现在的学城寺,是2008年在原址重建的,但已经没有了孔子的内容。
一座县城,有这么多的孔子文化遗存,是历史对泗阳的厚爱。如果把这几处与孔子有关的地方整合起来,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文化,进行一下基础建设,如有关历史文化的介绍,疏通道路,在本县内开辟一条儒家文化旅游线路,又增添了新的景点。设立一日游或两日游,这未尝不可吧。
(作者单位:泗阳县人民医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