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达标率71.88%。继新建如皋泗阳相文路实验小学后,又新建一所教学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校园——如皋泗阳北京路实验学校。高考一本达线率26.17%,本科达线率88.48%。职业教育对口单招本科达线率高居全市第一,高水平建成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国家级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
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这些看似寻常的文字、数据,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退休人员,却感到字字珠玑,极为难得。抚今追昔,不禁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泗水大地上七百年来的学校史述梗概,新中国七十年来的教育所闻所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亲身经历,一一浮现眼前……
一、七百年风雨沧桑
泗水源远,泗水沧桑。源自鲁地、流经孔子故乡的泗水,流经泗阳入淮。而我们泗阳,立县于汉,是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将这块“襟泗滨淮”的土地命名为泗阳。尽管深受泗水文化的浸润,古桃源千百年来的教育发展史,却让人唏嘘不已。
由此上溯七百年(元之延祐六年前后),其时县治移至城厢不太久。泗阳县志记载:
“摄邑事翰罗思拓地增建”,这位新任县令刚刚到任,即捐俸增广学宫。21年后,在今城厢街南三百步古桃源学宫建成。以“泗阳”之名立县至此时已近1500年了,学宫方成,可见办学之难啊!
16年后,学宫即毁于元末战乱,再过311年,学宫旧址遭遇水冲,次年又遇地震。明清两朝于旧基数次重建、增建。民国十三年(1924),又重修一次。
清末桃源县改为泗阳县。国民教育渐受重视,全县(辖区大于今)渐有60余所各类学校。至民国26年(1937年),有初小72所,完小8所,初级师范学校1所(仅有一个班,40多名学生,只招生一届就停止了),初级中学1所。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民主政权重视教育。据洪汉卿回忆,根据党组织要求,“1941年筹办洪园小学,当时只有两口空房,一块坏黑板,课桌、板凳、办公室一切皆无。”“开始时有学生四十多人分初级和高级两班。当时一二年级没有书,是教师自编自印的,找一块旧钢板,用旧毛笔杆安上留声机唱针作笔尖刻写蜡纸,又找点油墨用毛刷刷印成教材。”即使这样艰难,师生同样情绪饱满。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办学方式比较灵活。
新中国成立前,当时全县共有小学509所,其中公办完小47所,初小3所,民办初小459所,在校生49331人。
二、七十年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极为重视,贯彻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千方百计大办教育,让男女孩子都有享受学文化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时期,农村小学有了草房校舍,部分中学和县城学校有了砖瓦校舍。师资得以补充,相对平稳。教学秩序正常,质量有所提高。到1959年,全县有公办完小165所,初小162所,又发展民办初小452所,在校生大约78000多人。
1959年,全县有4所完中,24所初中,达到社社(后来的乡镇)有初中。全县共有高中班18个,初中班127个,在校生7800多,教师270人。到1970年,全县初中普遍增设高中班,达到社社办完中。由于师资缺乏只好层层拔高(初中教师教高中,小学教师教初中)、设备不足只好因陋就简,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七十年代我有幸进入泗阳中学读高中。记得当时高中4轨,初中6轨,班额50人左右。在这全县最高学府里,有在全县名气满满的教师,有教学楼和配备完好的课桌凳,有一些理化实验器材、有图书室。农村学生都是住校生,全班约30个男生住在一个大宿舍里,是高架床。学校要求比较严格,老师的教学都很认真,这让我们打下了相对好些的文化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泗阳县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逐步开始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多渠道、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管理、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八十年代初,全县整顿压缩完中三分之二,到1986年,还有8所完中招生,随后继续压缩,不久全县仍然保留4所老完中(含划走的洋河中学)。直到如今,全县仍然是4所完中,只不过农村完中早已撤并,完中都办到县城了。
当年在整顿高中的同时,初中教育得到了发展,国家提出要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生源处于高峰期而乡办初中容量有限,只好村联办初中、完小附设初中班(俗称“帽中”)。到1987年,全县有初中63所(含联中31所),完中8所,共计939班(含帽中的460班),在校生50763人。后来逐步压缩、整顿帽联中,到九十年代后期,先后全部撤并。
八十年代前后,中小学教育的另一难题是师资。当年的师资特点是民办教师多(到1982年,经过三年考核,辞退623名不合格民办教师,为2710民办教师发放合格证书),代课教师多,1983到1985年选招市县合同制代课教师1714人。到1987年,全县共有各类教师8859人,其中,高级职称44人,中级职称926人。本科学历146人,大专学历1093人,中专及高中学历5696人,尚有1924人系初中以下学历。经过十多年时间,民办教师分批分批全部转正,市县招聘教师也相继转正。同时教师继续教育使绝大多数教师提升了学历,提高了整体师资的教学、科研素质。
八十年代初,我成了一名中学教师,几年后到局机关,先后在中教、初教、职社教育的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年,直到退休,亲身经历了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大量工作。
学籍管理,清代各地私塾学童入学退学并无常规手续,自无学籍可稽。20世纪初,制度逐步完善,但学籍簿册一直归学校自行管理,只向县教育部门呈报生数备案。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沿袭旧制。1984年9月,县文教局要求全县各中学将学生登记表报县局教育股备案。次年3月,为全县18.5万余名中、小学生建起了“学籍卡”,统一编号,加盖专用印章,交学校保存。如今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已经全省、全国都统一上报教育部了,也是形势使然。
合格学校创建。小学除实验小学、工人子女小学由县财政拨款外,其余均为乡、镇、场办小学。八九十年代,教育系统面临的一个极大难题就是如何实现“一无两有”(即无危房,班班有教室、有课桌凳)。为稳妥推进小学布局调整,调动乡镇的办学积极性,教育局提出创建合格(村)小学的规划。为此,我们多次深入到全县几百所村小,帮助谋划、检查落实。到2000年,全县447所完小中,有270所建成市和市级以上合格小学,其余建成县级合格小学。所有小学达市级优秀或合格标准,一部分成为市级示范学校。
职教招生工作和职教资源逐步整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科教兴县”、“人才为本”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搬迁泗阳中专学校,先后投入巨资,建成如今场地、绿化、校舍、设施、师资都是高档次的泗阳中专学校。大刀阔斧地撤并了其他职校,整合进修学校、电大资源,与泗阳中专合并。现在泗阳中专早已创建成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对口单招本科达线率连续多年第一,多次获得省技能大赛金奖银奖!
在历史的长河中,泗阳教育的发展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科研都进入了创优争先的新阶段,取得了空前的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祝愿泗阳的明天更美好,泗阳的教育更辉煌!
(作者单位:泗阳县教育局退休干部党支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