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5月12日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近年来,宿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加强防震减灾综合管理,夯实业务基础,全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即日起,本报推出“防震减灾 安全发展”专栏,系统报道宿迁防震减灾做法及成效,普及地震安全知识,敬请关注。
“我们地震监测预警改革创新的目标是,准确把握宿迁地震背景形势,中长期预测基本可靠,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提出较为明确的短临预测意见,全市地震监测预测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市地震服务中心,对话该中心主任单成武,全面了解宿迁地震监测预警现状及改革创新目标、举措。
记者:什么是地震监测?
单成武:地震监测是对地震发生及与地震发生有关的现象进行监视与观测。地震监测台网是人类认识地球、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方法。地震监测台网建成后,可24小时连续运转,观测、记录地壳运动过程。
记者:宿迁市地震监测体系包括哪些项目?
单成武:近年来,宿迁加快建设地震监测体系,已建成地震观测、流体观测、磁电观测、形变观测等项目。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这些项目。
单成武:地震观测项目,包括4项测震项目,分别位于宿迁地震台、沭阳地震台、泗阳地震台、泗洪地震台,采用CMG-3ESP-60型地震计、CMG-DM24-mk3型数据采集器进行观测;5项强震动观测项目,分别位于宿迁地震台、沭阳地震台、泗阳地震台、泗洪地震台、宿豫区苏05井,主要由SLJ-100平衡式加速度传感器、ETNA数字强震动记录器构成。
流体观测项目,主要有两项,一是断层气观测,在郯庐断裂带宿迁段约100公里范围内,建设了10个断层气连续固定观测台,对断层气氢、氡和二氧化碳进行观测,这是我国大陆首个断层气连续固定观测台网;二是位于宿豫区关庙镇的苏05井观测站,观测项目有地下静水位、中层水温及气温、气压、降雨量等辅助测项。
磁电观测项目,包括2项地磁观测项目,位于宿迁地震台,配备FHD-2B型质子矢量磁力仪,主要观测地球的地磁总场、水平分量及磁偏角,通过地球磁场的变化规律进行地震预测研究;1项电磁波观测项目,位于宿迁地震台,配备DUF-1型临震电磁信息监测仪,记录38.3KHz的点频和0.1—10Hz的超低频电磁扰动信息。
形变观测项目,包括1项短水准观测项目,位于宿迁地震台,测线总长1410米,观测郯庐断裂带一条次级断层两盘的高程变化情况;1项体应变观测项目,位于泗洪地震台,配备TJ-Ⅱ型体积式钻孔应变仪,用于观测岩石应变固体潮汐、震前异常信息、震时应变阶梯、地震波等动态信息,以此判断地壳应力变化,并对地震趋势进行研究;3项GNSS观测项目,位于宿迁地震台、沭阳地震台和泗洪地震台,用于观测地壳运动、重力场形态及变化等。
记者:什么是地震预警?
单成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到达之前,提前几秒、十几秒至数十秒向相应地区发出警报,以减少当地的损失。其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与电波之间的速度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公里,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通过电波(电话、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将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快速发送到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区,在地震来临之前发出警报,以便采取必要的应对处置措施。
记者:请介绍一下宿迁的地震预警项目进展情况。
单成武:宿迁市地震预警是依托中国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网江苏子项目进行的。目前已经完成4个基准站和4个基本站建设,一般站尚处于定位选址阶段,预计“十四五”时期可以建成投入运行。
记者:宿迁地震监测预警还存在哪些短板弱项?如何拉长补强?
单成武:目前,我市的地震监测密度偏低、智能化水平不高、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应用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下一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全市地震监测预测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筑牢地震监测预警第一道防线。
记者:具体有哪些计划?
单成武:围绕精准预警,实施精细观测,将光纤、可控震源、原位应力等观测技术应用到地震观测中,逐步实现从定性观测向定量观测与定性观测相结合的转变,为地震精准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对全市所有地震监测台站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地震监测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无人值守台站的时时监控、远程控制和仪器故障的网上诊断,以及监测数据异常和地震事件的自动报警,保障地震监测的连续、稳定、可靠,为地震预测研究和震后及时处置提供保障。
启动实施“美丽地震台”建设,逐步对宿迁、沭阳、泗阳、泗洪地震台和苏05井观测站进行优化改造,推进台站外观形象设计、地震监测设备和观测室升级改造、观测环境整治等工作,不断提高我市地震监测能力,为地震监测预测提供连续、可靠的基础数据。
注重科技引领,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设立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科技攻关进步和科技人才成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