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枕水运河旖旎多姿拥抱大湖壮美如画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泗阳,水色晶莹。蜿蜒的水系,如同血脉贯通大湖、大河和沃野,映照出泗阳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定决心。

泗阳,绿意摇荡。绵延的树林,如同筋骨连起都市、城镇和农村,见证了泗阳人民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好环境,发展才能健康持续。良好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泗阳人民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入全新境界。

五年间,泗阳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有力推进。

大气污染防治:全县13个乡镇(街道)大气自动监测点、16个热点网格站点进一步明确责任。统筹开展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持续开展秸秆综禁工作;持续开展颗粒物走航+定点扫描,追要溯源;鼓励推进涉VOC(易挥发的有机物质)企业建设RCO、RTO等高效治污设施,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控。

水污染防治:强化城区、开发区、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产业园雨污分流整治,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乡镇“十个必接”和村级污水处理设施等工程建设。全面整治河湖生态环境,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全县市考以上断面达标排放。

土壤污染防治:强化一般固废、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推进建成危废处置中心和含油污泥综合处置中心,持续开展固废、危废环境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工作。

特别是近年来,泗阳建设了生态环境综合监控平台,把全县大气监测点、水质断面监测点及重点企业污染源纳入“一网”监管,实现全方位的监测、预警和溯源,加快形成坚实的生态保护屏障。通过300条网络专线、370台400万像素网络红外枪机,与平台驾驶舱式“一站化”决策系统相连,对300余家企业排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使全县环境管理及建设有据可依、科学高效。将9处大气质量自动监测站、7处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194家企业生物质锅炉、168家用电企业、15家企业危废数据全部接入系统。平台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灵活配置报警策略,形成报警机制,推进网格化监管工作。

2020年,泗阳县“水土气”环境质量全部达标,均为全市县区最好。

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5年的78%提高至83%。

水环境质量:3个省考断面、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3个地下水水质全部达标,市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100%,六塘河石渡、葛庄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Ⅲ类指标。

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风险总体稳定,“十三五”期间未发生土壤污染事故。

2016年高分通过国家生态县现场验收,成为宿迁唯一创建成功的县区。

2018年成功摘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桂冠,为泗阳发展再添国字号荣誉。

2019年再次荣膺“新时代·中国绿水青山生态强县”称号,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镇村创建齐头并进,全县8个乡镇、10个乡村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称号。

......

如今的泗阳,正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朝着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的目标不断迈进,加速奔向“美丽泗阳”。

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经过长期的悉心培育,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已经植根于泗阳人心中。

吃上“生态饭”,美了乡村、富了村民,绿色经济正成为泗阳发展的新引擎。

种下梧桐树,自然引来金凤凰。良好的生态环境,给泗阳的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深厚的泗水文化在历经两千年的熏陶,成为泗阳旅游的灵魂。游览泗阳的游客,沉醉于绿水蓝天好风景,也被泗阳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

“十三五”期间,泗阳开展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调查,挖掘整理与大运河相关的物质类文化资源23处,非物质类文化资源10项,洋河酿酒工业旅游点。

2020年10月,国家3A级旅游景区泛溪问水景区的开园迎客,更是标志着泗阳从枕水运河,阔步走向揽湖入怀的美好未来!

目前,全县旅游景点达22个,其中4A级1个、3A级6个、2A级2个;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4个、三星级乡村旅游点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市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1个。全县年均接待旅游人次达到200万以上,实现旅游收入逾20亿元。全域旅游正在为泗阳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无穷力量。

不久的未来,泗阳将坚持以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文旅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彰显泗阳特色,科学描绘“诗与远方”携手前行的总体构画和美好愿景,努力创造更多可观可感的实践成果。

湛蓝的天空,写意的白云,绚烂的晚霞……泗阳人经常在朋友圈晒出“泗阳蓝”。这样的美景,如今与泗阳人时常相伴。

城区,千年运河水缠绕着多少代泗阳人的生态梦;

郊外,正在修整的六塘河不断开挖出泗阳人的幸福梦;

放眼正南,浩瀚的成子湖已经苏醒,热情拥抱着每一位热爱生态的中外游客;

跟随无人机的视角,俯瞰泗阳这一方热土,正处处氤氲着俊秀的文明气质......

美丽泗阳、美好生活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 史向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