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当前,我市正在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其中扬尘污染防治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中之重。在这关键节点,市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宿迁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0年3月1日正式实施,为全市扬尘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条例》实施一个月来,全市各相关部门以宣传贯彻《条例》为契机,依法履职尽责,积极担当作为,不断提升宿迁市民的“蓝天幸福感”。
日前,记者从市生态环境部门获悉,《条例》实施以来,我市PM2.5均值50.5,同比下降11.6%;PM10均值为7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9%,以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为4天,同比减少50%,未因PM10损失优良天。3月PM2.5和PM10的比值由历史同期的0.59上升至0.68,本地扬尘影响正在减小。
监督推动
保障《条例》贯彻实施
以改善民生为宗旨,以守护民生为“初心”。市人大从人民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立足“良法善治”行权履职,不断推动地方性法规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生命活力。
《宿迁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是市人大制定的首部扬尘污染单项立法。为推进《条例》贯彻落实,体现人大责任担当,2020年初,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将开展《条例》宣贯活动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要点;2月份,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环资城建领域地方性法规宣贯活动的系列方案》,以创新运用集中普法、办案执法、现场考法、群众谈法、部门述法、媒体论法、代表督法、人大查法等形式,保证《条例》落地落实;专门与县区人大、市直相关部门、新闻媒体进行沟通,明确宣传栏目设置及贯彻实施的重点环节、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等。
根据方案,我市采取人大主导、部门负责、媒体行动、社会参与、上下联动的方式,通过学习宣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条例》的宣传贯彻引向深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权威解读,并在省市级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持续开展普法送法活动,深入开展集中普法进企业、进工地、进码头、进社区等宣传活动,针对不同宣传对象,制定针对性宣传方案,提高企业和群众知晓率;在各类媒体公布扬尘污染防治举报投诉电话及网址,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条例》落实……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计发放《条例》800余本,张贴海报2000余张,散发各类宣传单3000余份,指导各类建筑工地悬挂条幅1000余条,对各类建筑工地、工业企业负责人进行《条例》内容测试100余人次。
“要注重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并重,加强对违法行为曝光、震慑和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引导;扬尘治理工作应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高‘智能监管系统’等高科技产品、高科技手段在扬尘防治中的应用及作用效果最大化。”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代联工委主任苗娟说。
“各相关部门应出台配套制度来逐条对照、细化,将扬尘污染防治的具体管理职责进一步细化,让《条例》更具操作性;必须处理好《条例》实施过程中统一监管和各自负责之间的关系,涉及职能交叉的,应重合性执法,避免分离式监管。”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工委主任佘素华说。
“应加强引导,多吸纳企业、志愿者加入到生态环保的队伍中,凝聚扬尘防控共识。”省人大代表、江苏易华人造草坪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娣说。
……
3月26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何通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深入京东智慧城项目、南水北调尾水导流工程、工程渣土封闭化智慧化清运管理项目等施工现场,实地察看防尘抑尘设施配备、了解扬尘防治措施做法,委员、代表们各抒己见,围绕《条例》宣传贯彻和推动《条例》落地见效出谋划策。
立良法,治扬尘;强监督,见实效。“市人大将继续发挥好牵头作用,协同各方,把《条例》的宣传贯彻引向深入,以推动良法善治更好地落地落实。”据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城建工委主任马坚强介绍,下一步,将按照何通在座谈会的“四个进一步”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切实扩大覆盖面、增强针对性、坚持常态化;进一步明确责任,严格落实法定责任,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抓共管、协同配合;进一步对标对表,严格各项管理措施,实现公示公开到位、防尘设备运行到位、监管巡查到位、投诉处理到位等;进一步严格标准,着力强化执法惩处,紧盯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问题,用法治来凝聚治理大气污染的共识,规范治理扬尘污染的行为。
扛起责任
确保《条例》落地落实
《条例》的实施,为我市破解大气污染治理难题提供了解题思路,近一个月来,全市各地各部门以贯彻《条例》为抓手,对照《条例》中关于扬尘污染防治的具体管理职责及分工,严格管理标准和范围,主动认责、认真履职,持续推进扬尘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推进扬尘管控标准化,提升宿迁市民的“蓝天幸福感”。
作为《条例》监督管理的重要部门,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推进扬尘专项整治行动,充分运用“督查、交办、后督查、通报”机制,实施达标分级管控,推进扬尘管控标准化。
建筑工地是扬尘污染重中之重。针对全市已复工的293个建设施工项目,市住建部门在抓好条例宣传全覆盖的同时,对建筑扬尘治理工作实施长效管理,集中开展扬尘集中整治提升行动,复工以来开展扬尘防治检查334次,发现细节问题588个,督促整改588个。
渣土运输过程如何防尘?市城管局紧紧围绕我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在市区渣土运输处置中持续开展“密闭运输
守卫蓝天”行动,全面推行使用全自动密闭系统的新型环保智能化渣土车,大大减少渣土运输处置中的扬尘污染问题。
市交通局严管交通工程建设与港口码头作业,进一步完善扬尘防治、船舶垃圾接收等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并对《条例》的适用条款进行过细研究,并列入年度执法计划。
市水利局对施工扬尘措施实时监控,施工现场配备固定式雾炮和移动式雾炮车,对施工区域进行实时喷洒降尘。
泗阳县、泗洪县分管领导多次带队检查扬尘管控工作落实情况,对扬尘污染问题进行现场交办;宿豫区、宿城区召开扬尘管控标准化现场会,并对部分未落实扬尘管控措施的工地进行电视曝光,确保真抓实干,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根据市人大工作安排,市污防指办多次联合公安、住建、交通运输、城管、生态环境等部门,采用“不排线路、随机抽查”的现场检查方式,重点对建筑工地、港口码头、道路扬尘等开展专项联合检查,找出扬尘管控死角。
扬尘污染防治的联动格局已经形成,扬尘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联合督查检查178次,出动人员954人次,检查工地企业等662家,发现涉扬尘污染防治问题262个,已完成整改238个。
共同参与
形成社会治理合力
同一片蓝天下,扬尘污染防治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是政府、部门、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扬尘污染防治,没有局外人、旁观者,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建设施工企业理应主动担起扬尘防控主体责任,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尽自己一份力。”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太湖路小学项目现场负责人郑丰告诉记者,为了做好扬尘防控工作,他所在的项目部配备了8名工作人员每天进行道路冲洗、裸土覆盖,围挡、喷淋设施检查维护。全工地有46个视频监控点,实施全方位监控,发现道路车辆有泥、带泥,及时予以制止,不予放行。
王近苏是一名环保志愿者,也是宿迁市绿色环保协会办公室主任。他告诉记者,《条例》一发布,市绿色环保协会立即组织志愿者进行学习,按照“关注并精通”原则,将《条例》5章37条规定熟记于心。
“防治扬尘污染,环保志愿者义不容辞。”王近苏说,在主动学习、积极宣传的基础上,协会还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增加巡护频次,对违规现象及时拍照留证并形成报告反映给相关部门进行督促整改。
3月12日至21日,我市通过“宿迁环保”微信公众号开展了“扬尘污染防治知多少”有奖知识问答活动,10天的时间里,共有6.6万人访问、近3万人参与活动。网友suiyueran在答题后留言:宿迁优美的环境,一直是我们的骄傲。现在市人大又专门出台了《宿迁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让治理扬尘有法可依,希望各职能部门有法必依,切实把扬尘防治好,让宿迁的天更蓝、水更绿,人民生活更舒心。
在这场推动《条例》落地落实的持久战中,媒体也体现了应有的担当。
3月27日,宿迁日报社联合有关部门通过“速新闻”平台开展“法规实施在宿迁,扬尘防控我当先”主题直播活动,媒体记者走进我市部分建设施工工地,直播施工现场扬尘防控开展情况,在线观看人数近8万人,近6万人参与转发。
这个活动只是新闻媒体在《条例》宣贯活动中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为推动形成扬尘污染防治社会监督共治的良好舆论氛围,宿迁日报社、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均拿出重要版面、重点栏目,开设《法规实施在宿迁》专栏,通过正面宣传引导、负面曝光震慑,营造了良好的扬尘防治法治氛围。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只要我们共同携手,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进《条例》贯彻实施,就一定能让宿迁长留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赢得美好未来。
本版组稿:纪雅囡
孙小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