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炳文(沭阳)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大多由名师大儒聚徒讲学发展而成,集图书收藏、学校教育、学术研究于一身。县一级的书院,则更多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机构。清时,江苏地区书院有116家。
沭阳历史上文字记载的书院,有两个,一个是怀文书院,一个是于公书院。
于公书院,在沭阳县东九十里高家沟镇。
高家沟镇,就是今天涟水县高沟镇。明洪武年间,苏州高姓迁居此地,形成高家沟,迁居的背景应该是“洪武赶散”。清顺治十年(1653年),沭阳县在高家沟设“里”,委任高姓里正一名。雍正十三年(1735年),沭阳县令巡边到此,后改高家沟为高沟镇。
高沟一直属于沭阳管辖。清康熙年间张奇抱《重修沭阳县志》记载,当时沭阳集镇有“五路三十六镇”,其中东路有七镇,高家沟镇属于东路,去治九十里。
1941年11月,中共淮海专署将沭阳的高沟镇和高东乡、高南乡都划归涟水县管辖。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六塘河同知于中行捐款创建书院。同知是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于中行相当于专门负责六塘河水利事务的副市级干部。
于公书院“后堂三楹,穿堂三楹”,有后堂屋三间,厅堂三间。于中行工作之余,来给学生上课,并出资维持书院日常运行,“学子赖以造就者甚多”,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于中行离职以后,书院课业停止,房屋成为公家财产。道光五年(1825年)重新修葺,沭阳人汪九成题写了“于公书院”四个字。
汪九成,字怡亭,恩贡生,著名书画家,楷书被当时的名公巨卿推为“淮海第一”,有《九成公帖》传世。
高沟现在属于涟水县,于公书院不便多讲。今天我专门来说说沭阳自家的怀文书院。
怀文书院,最初的名字叫厚邱书院,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沭阳知县钱汝恭捐出俸禄倡导兴建的,建于学宫内。
学宫旧指各府县的文庙(也就是孔庙,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同时也是儒生学习的地方,承担弘扬孔儒之学的职责。学宫,算是地方政府设立的公办学校。
沭阳学宫,最早在城南,前沭河之南;嘉靖四年(1525年),迁到城内县衙东二百步,在聚奎门的北边;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又迁回城南旧址;乾隆十六年(1751年),再次迁回城内县衙东。
怀文书院创建于1764年,地点在学宫内。据此时间推断,怀文书院的旧址,也应在城内县衙东二百步,聚奎门的北边,大概是在今天政园小区一带。
钱汝恭,浙江嘉兴人,举人出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沭阳知县,《民国沭阳县志》上记载,其“建厚邱书院以造士,亲为讲导”。厚邱书院,后来改为怀文书院。具体什么时候改的,未见记载。厚邱、怀文,都是沭阳的曾用名。
怀文书院在学宫内明伦堂之东,以学宫内的尊经阁为讲堂,尊经阁有三间房子。在明伦堂边上的空地上,又建瓦屋九间。明伦堂两侧有东西二斋各五间,忠义、节孝两个祠堂东西厢房还有房屋二十多间。另外又新建厨房五间,作为学生饮食之所。
书院建成后,沭阳人吴九龄等人捐银一千两,作为学校日常运转费用。
吴九龄(1718—1781),字景文,沭阳人。任山西长治县令,为官爱民,后以政绩升广西梧州知府,又任广东粮驿道,后调雷琼兵备道,不久升长芦盐运使。曾主修《长治县志》《梧州府志》等。
书院创建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监生周光燕等人捐钱三百二十千。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沭阳知县倪学洙捐钱一千三百七十千文,交董事生息,每月纳息钱二十七千四百文,作怀文书院日常运转经费。每年师生修膳杂支不敷之数,由知县再捐出养廉银以足之。
倪学洙,浙江海宁人,进士出身,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任沭阳知县。
后来,书院房屋年久倾圯,道光十三年(1833年),沭阳知县王梦龄将怀文书院移建到县署西北城内后街,大概在今天八一文枢院一带。王梦龄,广东人,道光十一年(1831年)任沭阳知县。
怀文书院新址规模不小。
县志上记载,“头门三楹,仪门三楹,东西棚场各九楹。大堂三楹,宅门一座,后楼三楹,东西花厅各三楹,厨房三楹。头门外照墙一座,东西更道墙各一座。”楹,厅堂前部的柱子,古代用作计算房屋的间数。三楹就是三间,九楹就是九间。
怀文书院新址,平时是学校,科举县试时,就作为考棚,也就是考场使用。对于沭城西北角的考棚,上了年纪的老沭城人还有很深的印象。
后来,书院年久失修,房屋多坍塌。同治十三年(1874年),知县张光甲谕捐重修,并聘请乡贤学者李肇寅掌教,颇受诸生欢迎。张光甲,安徽桐城人,监生出身,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沭阳知县。
李肇寅,字旭初,举人出身,县志记载其晚年“主讲邑怀文书院,以躬行训士”。
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杨凤朝延请沭阳著名学者王诩为怀文书院主讲,每月命题课士,评次甲乙,给予奖励。杨凤朝,云南人,进士出身,光绪五年(1879年)任沭阳知县。
王诩(1822-1907),字子扬,治东平墩庄人(今李恒境内),晚年自号建陵老人。20岁中秀才,29岁中副车,即乡试副榜贡生,三赴乡闱不第,51岁中举,出为海门训导,后任山阳、盐城、沛诸县教谕。
后辞官归里,光绪己卯年(1879年)主持沭阳怀文书院,长达十八年之久,县志记载其“纯以性情造士,士爱敬如慈父母”。生徒甚众,沭阳女作家刘清韵出其门,吴印咸的父亲吴铁秋是他最后生徒,吴铁秋为清光绪年最后一科秀才。生徒中最突出的是李映庚和张庚铭,他们分别是光绪十五年己丑科和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进士。王诩所著诗文有《建陵山房诗抄》《建陵山房诗抄续集》《建陵山房文稿》《又赋稿》等。
怀文书院能有这样的好老师,是当时学子的幸运。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知县高振声复购院西徐姓一宅,以作避雨舍。高振声,浙江海盐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沭阳知县。
也就是这一年,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1901年9月14日,光绪皇帝下旨:“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全国书院陆续改为各级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沭阳知县叶元鋆将怀文书院改为县高等小学堂,任命晚清拔贡解矩为堂长,也就是校长。宣统三年冬(1911年)高等小学堂停办,两年后复办。
叶元鋆,安徽安庆人,附贡出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沭阳知县。
解矩,光绪丁酉年(1897年)拔贡,后任沭阳劝学所所长。
劝学所,是清末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各地普遍设立,每所设劝学长一人,劝学员若干人,掌管本区教育调查、筹款兴学等事宜。1923年改为教育局。
沭阳县劝学所,附设于学宫尊经阁下,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沭阳人解矩任沭阳县视学兼劝学所总董。
1904年以后,沭阳怀文书院便真正成为历史。
这里补充多说两句。
沭阳当时的教育机构,除了学宫、怀文书院、于公书院外,还有社学八所,社学相当于乡村小学。另外还有义学,此处不述。
八所社学地点分布是:“一在治东门,近僮阳驿;一在治西三百步;一在治河南射圃厅;一在治北二百步;一在治东上寺镇;一在治西新挑河镇;一在治南十字桥镇;一在治北东流庙镇。”
这八所社学,都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沭阳知县徐可达创建的,“设教读赵士登等七名,贫民子弟乐受业焉。”
徐可达,江西德化人,选贡出身,万历二十年(1592年)任沭阳县令,县志上记述其“劝化风俗,讲行乡约,饬武备,葺公宇,重修县志”。
社学办学资金来源,除了乡绅捐资,还利用废田设立“官庄”,面积有九顷多,收获所得,作为八所社学日常运转费用。“官庄”地点,在当时的下寺镇河北。
这八所社学,让太多的农村孩子能够念书识字,徐可达可谓功莫大焉。
可以这么说,沭阳正规的乡村小学教育,是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开始的,创始者是知县徐可达。另外,清末沭阳除了高等小学堂以外,还有以下一些小学。
养正小学,在治东吴家集,也就是今天的吴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吴集人魏鹭西与耿梦鱼(名兆丰,字梦鱼,清末痒生)创办,魏鹭西任校董兼校长。学校“就观音庵旧址,增建校舍二十间,操场面积一百八十五方丈”。
魏鹭西(1870—1938),名振、家振,字声远,四十岁改字鹭西,沭阳龙桥人(今吴集镇尚庄村)。魏鹭西出生贫寒,幼时敏慧好学,八岁就读私塾,后考取痒生、贡生。魏鹭西一生,除了兴办教育闻名乡里,还以诗书画三绝声名远扬,尤其擅长画梅花,其作品在徐淮盐连地区流传甚广,民间多有收藏。
东区初等小学堂,在东关福缘庵,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知县俞都就东关义学改办。俞都,顺天宛平人(今北京市西南一带),监生出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沭阳知县。
西区初等小学堂,在城内署西义塾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知县俞都改办。
北区初等小学堂,在东城门外火神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就私塾改办。
南区初等小学堂,在东关租借民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就私塾改办。
崇实初等小学堂,在治北华冲镇天齐庙,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
尚实学堂,在治东塘沟镇三元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办。
题目是《沭阳怀文书院》,最后有点扯远了。不过都是关于沭阳的一些历史文化资料,大家看看也没什么坏处。
目的是抛砖引玉,期望大家探究、补充、修正,让沭阳历史文化越来越清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