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种出“十万+”的“小菜园”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发刊词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品质、魂魄、内核。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关于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阐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牵系着芸芸众生的夙愿福祉,牵系着家国族群的兴衰荣辱,自然,也牵系着一个地区的现在和未来。

基于此,宿迁日报《文化周刊》今天顺时而生了!

宿迁日报《文化周刊》旨在挖掘宿迁文化矿藏,展示宿迁文化情怀,助推宿迁文化产业,塑造宿迁文化形象。

我们拟主要开设以下栏目:

视点:聚焦宿迁文化事件、文化人物、文化热点;

文脉:传承宿迁城市记忆,拨开宿迁历史云埃;

综艺:各类艺术作品以及对作品的鉴赏、评论;

开卷:读书心得,好书介绍;

悦读:各种可读性强的书摘、文摘或原创文学作品;

绿海:传统文学副刊……

亲爱的读者朋友,宿迁日报《文化周刊》期待您的关注,期盼您的来稿,期望您的参与!

亲爱的读者朋友,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将宿迁日报《文化周刊》打造成为宿迁的一扇敞亮的文化窗口,一个美丽的文化符号,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十万+”是什么?经常刷微信朋友圈的人不难猜出。对,就是转自微信公众平台文章的最高阅读量。

沭阳县有一位尿毒症患者,他在微信平台上经营了一个“小菜园”,发出的文章不仅引来拥趸无数,而且还种出过“十万+”的爆文。

一个人的病隙碎语

“现在的我,除了去医院,一点也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每周透析三次的病人。我就是一个定期去医院‘上班’的正常人!”

“我的职业是‘生病’,一点也不会‘偷奸耍滑’,很敬业,并自以为傲。”

“每当熬过透析这一段难受的时间,好好睡上一觉,恢复体力和精神,我的快乐便重新溢满全身,或读读书、或写点文字、或外出寻觅自然的美景,心里那个高兴啊,难以言表——一个高兴得有点神经质的尿毒症病人。”

……

这是“小菜园”主人夏炳文笔下的自己。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1月7日上午,初见夏炳文,高瘦的身材,极富穿透力的嗓音,不时发出的爽朗笑声,很难将他与病人相关联。

但事实上,夏炳文已与病痛相伴了20个年头。

今年52岁的夏炳文,先后在中学任教、政府机关工作。32岁,年富力强之时,身体出现问题;39岁,发展成为尿毒症,开始血液透析,同年底,做了肾移植手术;43岁,移植肾坏死,重新开始血液透析,一直到现在,每周透析三、四次,每次4个小时,所经受的苦痛,非常人可想象。

“让那些郁闷和痛苦、感触和思考,从笔端慢慢流淌出去吧!”生病了,空闲时间多了,夏炳文把写作的爱好重新拾了起来,在微信平台上注册了“夏老师小菜园”公众账号,随心随性,写生活所见所感,聊以打发时间,未曾想却“火”了。

“阅读量最多的一篇超过了10万,关于文章所述的观点,支持和反对的人都特别多,当时电话都要被打爆了。平时阅读量在几千到几万之间不等。”夏炳文介绍,自己在2014年底注册该平台,2015年3月发布首篇原创文章,迄今已达200余篇。

“走在医院或是走在路上,有些不认识的人会认出我来,大学校友发来信息说我成了‘网红’,文章到处被转载,这时才发现‘小菜园’确实有了一定影响力。”

夏炳文说,一场未曾料想到的病痛,让他从‘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变成了“有闲阶级”,变回了那个曾经喜欢分享读书写作心得的“夏老师”。

“先从自己说起,尔后涉及其他,一路洋洋洒洒、自由自在。他的语气亲切、诚恳、朴素,让人想起很多年前他站在讲台上,讲到会心处,微微那么一笑。”细品慢读每一篇文章,曾受教于夏炳文的70后代表女作家之一魏微感叹道:“我读的时候又重新做了一回学生,仿佛坐在当年的教室里,一边听他讲,一边不自觉地点点头。”

一群人的情感投递

“看到夏老师家的‘小菜园’里又出‘新苗’了,眼前不觉一亮。尝鲜后,好味依旧。”作为“小菜园”的忠实粉丝,刘芳总是不忘把最新的文章推荐到朋友圈。

像刘芳这样来“尝鲜”的人,还有很多。在“小菜园”里,不同人生境遇的人,尝出了不同的味道。

《生病,也是一种成长》《请无比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我的职业是生病》《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死亡的权利的》……“小菜园”里“治愈系”文章,给身处病痛或困苦中的人们,打开情感宣泄的出口,送去积极的能量。

“夏老师把我们透析病人的生活写得活灵活现,既心酸又佩服”“患癌三年,但比过去四十年活得还要真实”“自从生病以来,工作、家务一样不少,依若常人——就是正常人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活着”……夏炳文说,常有病友在“小菜园”里交流互动,彼此加油鼓劲。

“课间,男生就‘挤大米’,一排人站在墙根,互相挤、拼命挤,看能把谁挤出队伍去;或者‘捣拐’,每人端着一条腿,互相打架;女生则是跳绳、踢毽子,总之要不停地活动,天太冷,受不了……”一篇《我们都曾是冰花男孩》把不少人拉回了童年。纵览“小菜园”,里面盛放着夏炳文对许多过往的美好回忆,也引起了一群人的情感共鸣。许多人看后留言说,他的部分文章记录了苏北平原上一代、几代人的生活,带读者重拾儿时的记忆,找回灵魂的故乡。

热爱生活,夏炳文和妻子把日子经营得有滋有味。《大椒炒小虾》《鸡蛋饼》《沭阳馓子》《沭阳朝牌》等美食文章,细腻描述着打上沭阳烙印的美食做法、口感,让一群“吃货”在手机屏幕前留着口水,感受着温情脉脉、细水长流的情感。

“一个远在上海的亲戚说,他的朋友经常问他‘小菜园’里的文章怎么还不出来,他们一直在等,一直在期待。”出乎夏炳文的意料,“小菜园”融入了一群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习惯。

在温暖别人的同时,夏炳文也在“小菜园”里收获着关心、鼓励和感动。素未谋面的微信好友不断增多,发来暖心的问候;遍布天南海北的学生时常来“小菜园”坐坐,甚至来家里探望,让师生情谊愈加深厚;不透露姓名的慈善公益人士,送来真挚的关怀……

一座城的“心”风景

历史人文,是一座城市直抵人心的风景。

“沭阳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生于沭阳、长于沭阳的夏炳文,用一腔深情,不断叙写着家乡的历史人文故事,让更多人透过“小菜园”对沭阳多一份了解。

2018年6月7日,江苏语文高考试卷的文言文阅读,考到清代文学家袁枚写的《重到沭阳图记》,随之在省内引发了一场热议。在一场舆论的狂欢中,夏炳文发现很多人对袁枚以及袁枚和沭阳的渊源不甚了了。经过深入考证,2018年6月13日,他以“袁枚是什么样身份的人?

”“袁枚这个人到底怎么样?”“袁枚在沭阳干了些什么?”三问落笔,写了《袁枚和沭阳》一文,详实解析,让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与此同时,文章独树一帜的“夏氏风格”也深受读者喜爱。“夏老师讲得通俗易懂,还时常夹杂沭阳话——例如‘看二层不怕局大’,语言诙谐幽默,考据脉络清晰,读起来像与一位智者拉呱。”在外创业的沭阳人王春说,自从关注了夏炳文的公众号,每一篇写沭阳的文章,自己都有收藏。

据介绍,从2015年第一篇《我的故事:沭水之阳》开始,2年多来,夏炳文已陆续在“小菜园”里发布《沭阳的历史》《吴承恩与沭阳》《一首诗,看尽沭阳风情》《袁枚和沭阳》等20余篇作品,受到了广泛好评。

清新朴实的文风,厚实有力的内容,让“小菜园”收获人气之余,也得到了官方媒体的青睐。在“沭阳发布”官方微信平台上,先后转载了《夏老师:沭阳,我怎么越来越喜欢了呢》《沭阳豆腐卷,美味到心醉》文章,让“小菜园”的芳香,沁润更多人的心田。

“看的人越来越多,就越发想把每篇文章都写好。”一直在加强学习的夏炳文,近期专门购置了《民国沭阳县志》一书,进一步深入了解地方史实,力求写出更多宣传推荐沭阳历史人文的好文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