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学堂的出现,让旧式书院教育宣告结束,近代新式教育逐步走上台前。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下诏定国是,决心变法,继又令改各省书院为学堂,“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改为高等学,郡(府)城之书院,改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改为小学”。戊戌变法失败,书院改学堂一事,一度停止。直到庚子国难以后,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不得不改弦更张推行新政,其中兴学就是一项重要内容。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再次下诏各省书院改为学堂,“著(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公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翌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我国开始有了正式学制系统。书院改革在政府的推动之下,进入了大批改办学堂的阶段。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正式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一时间,江苏各个书院纷纷响应,从江苏各地情况来看,苏南及苏中进展较快,从府城到州县均迅速实现了由书院到学堂的转变。而苏北徐州府、淮安府及海州直隶州进展则较为缓慢,1905年以前只有少量书院改为学堂,这其中就包括钟吾书院。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当时宿迁知县林士菁为顺应废科举、兴学堂的趋势,率先改钟吾书院为钟吾学堂,并亲笔题写堂名。
如果说林士菁是顺应时代的改革者,那么钟吾学堂第一任堂长卢瀚荫则是大刀阔斧勇往直前的开拓者。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以前,刚从书院转为学堂的钟吾学堂正步履蹒跚地找寻合适的发展方向。这个时候,刚被推选为钟吾学堂堂长的卢瀚荫没有让人失望。他不仅勇于团结新学人士,敢于革旧布新,而且还提出了“养正为先,体学并举”的办学宗旨,将钟吾学堂很快地改造成为当时实施新学的典范。
根据《江苏省志·教育志》:“清末,《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兴办各级学堂,均应‘端正趋向’,‘以伦常道德为先’,学生如果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或‘与名教纲常显相违背’的言行,‘轻则斥退’,‘重则究办’。《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颁布的《学务纲要》,令学堂训育学生,必须‘晓之以尊亲之义,纳之于规矩之中,一切邪说诐词,严拒力斥’。因而在教学科目中,对‘修身’一科,特予重视,置于各科首位。”
在这一背景下,卢瀚荫提出的“养正为先”的办学宗旨正是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养正”是一种道德精神力量,是结合“义”与“道”经过平日修养积累而形成的。养,即涵养,它或者是潜移默化,或者是氛围熏陶,或者是实践体验;正,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精神追求,是优秀的道德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拓的创新精神。
除了“养正为先”,卢瀚荫还将“体学并举”的思想也列入到办学的宗旨中来。我国著名教育家严复在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时就曾倡导“运动第一位,书本第二位”,并表示“国家富强需以国民的身体健康为基础,体育不仅是体格的锻炼,更是一种性格和精神的锻炼。”卢瀚荫提出的“体学并举”的办学宗旨与有留洋经历的严复不谋而合,可以说具有高瞻远瞩之远见。
根据卢瀚荫的女儿卢家粟和卢家藻整理的回忆录,我们今天仍可窥见卢瀚荫不平凡的一生。
卢瀚荫(1868-1932),字蕴章,又作云章,宿迁皂河人,1868年,出生在皂河镇两间矮小的草屋里。卢瀚荫出生不久,两个哥哥均因病夭亡。母亲因营养差缺乏乳汁,两个姐姐就抱着他到处讨奶吃,因此,大家都说卢瀚荫是吃百家乳汁长大的。卢瀚荫4岁时,其母因操劳过度病故,两个姐姐又先后出嫁,全家只剩下他和年老的父亲卢盛葵,无奈之下,卢盛葵只能日日带着他到授课的塾馆中去。
有一天,卢盛葵背着卢瀚荫到街上看热闹,忽听卢瀚荫读起墙上的告示来,卢盛葵感到奇怪便问如何识得墙上文字,卢瀚荫回答是趁父亲教其他孩子时,他在一旁偷偷学的。卢盛葵感到儿子天资聪明,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
卢瀚荫爱书如命,16岁就考中了秀才。1892年,24岁的卢瀚荫打算去省城参加科举考试,却因没有路费,无法远行。当时,有人拿出了300两纹银买他的文章,卢瀚荫出于无奈,答应下来。结果,买他文章的人考得了第1名,而他则只中了第23名举人。
在科举时代,有这样一句民谣,“穷秀才,富举人”。卢瀚荫中举后,不仅有六千亩骆马湖湖田作为俸禄,还被任命为山西省大同县知县。原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可卢瀚荫立志报答乡亲们对他的养育之恩,放弃县官不做,决定回乡办教育。
1912年,卢瀚荫将自己的六千亩俸禄田大部献给学堂,作为兴办学堂的“学田”,同时,不仅在皂河首创崇本小学,自任该校讲师多年,亲自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而且还招收女生班,提倡男女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卢瀚荫追随孙中山参加讨袁护国斗争。护国战争结束后,卢瀚荫回到家中,1918年,被选为江苏省参议员,同时任县视学兼劝学所总董;后又任宿迁县教育会会长;创办宿迁小学师资讲习所;办简易师范;法政讲习所;编辑《教育会刊》……
卢瀚荫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自拟的座右铭是“睁开眼孔观事,立定脚跟做人。”他教育子女时常说:“钱是阿堵物,要多了无用。要有真才实学,不要做纨绔子弟。”他留给后人的一副对联是“勤俭美德乐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晚清书院教育的嬗变为彻底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创造了条件,也在宿迁新式教育中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