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鲁迅公园大门前,我想起的第一个人只能是鲁迅先生,尤其是他那两道深邃的目光。
我每一次到上海,都要到鲁迅公园去,这仿佛成了一种任务与义务。我第一次瞻仰先生塑像时,这公园还叫虹口公园。我对鲁迅先生的尊重是发自心底的尊重。换句话说,先生把伟大的人格长在骨头里,我把对先生的尊重也放进了骨头里。绝不是因为先生成为世界级大名人了,我们才想起他,而是因为在先生身上有许多珍贵闪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永远铭记他的名字。先生一生活得很累,然而,他又正是在“累”字中塑造了自己高尚的灵魂与不朽的人生。
近读《让思想远行》一书,书中选录了“百姓大学堂”演讲稿12篇,其中有鲁迅先生长孙周令飞的一篇演讲稿《我的爷爷鲁迅》。周令飞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讲了三个方面内容:鲁迅的形象、性格和精神。归纳起来就是“爱憎分明”。如果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诗句来评价他的性格,那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想起鲁迅,我们会自然想起他那伟大的人格精神。早在70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对鲁迅先生下过这样的定义:“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段话在国人的意识中已经形成了共识。从身材高度上说,鲁迅先生身高不过1.60米,而从人格高度上说,他当是中国现代史上不可多见的巨人。再从人生的价值高度上看,鲁迅先生人生的第一贡献便是给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遗产——人格精神,这足以令地球上所有的小人敬而畏之。周令飞在演讲稿中把鲁迅精神的灵魂归纳成两个字:立人。鲁迅先生曾说过:立国首先就要立人。他还告诉我们:人要活得明白,活得聪明,活得有个性、有尊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
若问鲁迅先生的人格精神源于何处,这个问题会让许多人瞠目以对,我们也很难用简单的一句话回答清楚。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陶冶,还是960万平方公里大地的哺育?古往今来,在祖国大地上,不也曾滋生出无数个折断脊梁骨的可怜虫么?若说是家庭的熏陶,那更难以服众。君不见,20世纪初的那场新文化运动,曾推出了绍兴周氏的两个文坛优秀。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周父周母生下的同胞兄弟,哥哥是民族英雄,弟弟却甘愿当汉奸文人。从民族气节上看,“树人”真乃树人,“作人”便不作人了。推想一下,如果国人都似鲁迅先生那般有骨气,那么在当年的抗日战场上,便不会在日寇的淫威下出现那么多为虎作伥的伪军了。
国人对鲁迅先生的个性也有共识。无论是从思想文化上,还是从个人的主观性格上,先生都显得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曾被先生视为“文坛知己”的瞿秋白,当年就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他把鲁迅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狼的乳汁喂养大的英雄——莱谟斯,这个比喻令人吃惊而又称奇。更令人吃惊称奇的是,先生也对此微笑首肯。鲁迅先生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在笔伐墨战中度过的,他把人格原则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没有妥协,没有姑息,甚至没有宽容,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都不宽恕”。陈濑渝先生在《狼的呻吟》一文中不无感慨地评价鲁迅说:“他涤除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给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铸就的奴才式的家畜性,而具备了反叛一切邪恶势力的野兽性,最终成为了没有丝毫奴颜媚骨,从头到脚都是纯钢打成的民族英雄。”众口成碑,鲁迅先生曾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在他逝世后的数十年岁月里,从国家领导人到平民百姓,对他的人生评价已经远远超过了世界上最高的文学奖项。
近读王跃文先生《故事不是编的》创作谈,中有句云:“我没见过哪个文件或法律上规定下级必须无条件地尊重上级,而这却似乎是官场铁律……当初我侧身官场,在所谓领导面前,我可以服从他们,不一定尊重他们,想赢得我的尊重,就得看他们的德行了。”此话在官场中人听来似有点狂,我却从中听出了几分“鲁迅味”。这才是人间的真味道!从人格平等的角度上讲,下级应当尊重领导,领导也应当尊重下级,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既公平又合情理。难道一个不知尊重下级的领导也值得我们去尊重吗?欲用手中的权力去压服下级的上司,从素质上讲就不配当领导,连基本的领导艺术都不懂。假如鲁迅先生健在,对这样的“领导”能买账吗?不用笔戳他个体无完肤才怪哩!
一位涉足官场的朋友曾告诉我,跻身于官场心不由己,首先你要学会“吃死苍蝇”,言下之意就是必须对上司逆来顺受,只有如此才能在官场上升腾。我承认他所说的是当代官场的大实话,但不可否认,这又是一种奴才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场又是奴才的驯养所。奴才的人生哲学便是:“先做奴才,后做主子;先做孙子,后做爷爷。”此类事遇上鲁迅先生情况就不一样了,先生最吃不得“死苍蝇”,他既不愿做“孙子”,更不愿做“奴才”,他只知道人生的准则就是:立人。腐败的官场不会容得下大文豪鲁迅,鲁迅也容不下腐败的官场。先生最佳的战斗方式便是以笔代伐。
每个民族、任何时代都需要精神领袖,唯有精神领袖能召唤一代或几代人奋发向前。当代的歌星们虽然能给一些浮躁的国人带来一时的精神愉悦,但他们绝对称不上精神领袖。而鲁迅先生不仅是精神领袖,而且是民族的灵魂。在歌星治国的太平盛世里,我们极不容易看到民族英雄的出现。有人说这是个后英雄时代。而所有有良知的人,他们渴望的民族英雄之心一定甚于渴望歌星影星之心。鲁迅先生的文友郁达夫在痛悼先生时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道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古今文化人素以人格精神为本,鲁迅先生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今有许多“文人“专以文学来做进入官场的敲门砖,待那扇“门”被敲开之后,他们又更加耐不住功利的诱惑了,于是在脸上涂了一层厚厚的污垢,便委身当了“奴才”。此类“文人”绝不敢正视鲁迅先生,除了少数脸皮极厚者外,许多人也许能在赧颜中寻见良知。对于鲁迅先生的人格精神,急功近利者的赧颜也是一种心悦诚服的纪念。
可以这样说,鲁迅先生是以其独立的人格精神活在当世,也是以其独立的人格精神活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卑劣者为功利而活着,贤智者为情义而活着。贤智者高山仰止,但我们对卑劣者也决不可小觑,这种人唯利是图,机关算尽,小而可窃利,大而可窃国,甚至害国乃至卖国。
肃立在鲁迅先生的塑像前,我在深情地看着先生,先生也似深情地看着我。我隐隐地感觉到,先生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多像一部博大精深的人生启示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