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我们党从彼时微不足道、只有五十多人的“迷你型”小党,发展壮大为今天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第一大党,秘诀在哪里?毋庸置疑,关键在于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从党成立之初,就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力图在城市发动武装暴动,但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使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当时的农村和山区的反动势力都是薄弱的,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最初认为的“农民阶级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然而巴黎公社起义的失败也让他们意识到,要把国民大众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专政”的口号。这也给毛泽东同志一些启发,他认识到了农民的重要性,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提出了“工农联盟”,中国革命便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国家政权问题也亟待解决。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提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直接对立。然而,中国的社会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着人民,阶级状况尚未达到只有两大阶级存在和对立的情况,中国共产党便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方案,可以说,新民主主义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1945年,党的七大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按照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安排经济生产,曾经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然而,计划经济长期的实施,使得体制僵化,计划滞后影响生产积极性。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曾经一度陷入迷茫和徘徊的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从此步入正轨。

我们党在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面进行拨乱反正,大胆实行改革开放,在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时期。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了正确的结论,党的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任务完成。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实现了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理论指引中国走上了更加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根植于中国现实,适应新时代的特征所提出的新理念,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由人联合体”的发展和创新,表明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可以说,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之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设计中,社会主义并不与资本主义处于同一历史时空,他们不会预料到两种类型国家会共存于世界舞台,如何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靠自己走出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每一次飞跃,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的时代问题都互不相同,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站起来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是富起来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解决的是强起来的问题。这些不同的社会现实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条件和社会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在新时代的实现,并没有结束我们党对真理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会长期坚持、不断开辟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中共泗洪县委党校 张王晋珈 陈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