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兆银 韩朝晖
1996年前的老宿迁有着引以自豪的过去:20世纪50年代建设“玻璃城,水稻县,苹果黄河、葡萄山”的伟大创举;70年代建设“淮北大寨县”的伟大实践;80年代二次赶江南、大办乡镇工业,创造“耿车模式”;90年代创建省级卫生城、“争创地级市”的不懈努力……宿迁人一直以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出成果、出经验、出典型,为周围所称道。建立地级市以来,宿迁人民更是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气概,打响了“西楚雄风、酒都花乡、河清湖秀、生态乐园”的品牌,找到了“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宿迁城市灵魂。回顾历史,在半个多世纪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宿迁人民征服了千年水患,发展农业生产,赢得了许许多多的“第一”,谱写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壮美乐章。发展中,这种力量逐渐凝炼成“宿迁精神”,融入人们的血脉,化为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宿迁不断走向辉煌。宿迁发展的每一步都有“宿迁精神”浇灌的痕迹。
什么是宿迁精神?宿迁精神既不是应时的标语口号,也不是望梅止渴的美好愿景,而是宿迁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体现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行动上,融入宿迁人的血脉,被宿迁人广泛认同和接受,表现出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1992年8月4日,县级宿迁市委工作会议上首次把宿迁精神概括为“跳跃前进,敢于超常规的争先精神;围绕中心,一声喊到底的团体精神;敢打硬仗,特别能战斗的拼搏精神”。
1994年12月24日,在中共宿迁市(县级)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工作主题报告是《弘扬宿迁精神,再登新的台阶》,对宿迁精神进行新的概括和诠释。即“负重拼搏、团结奋进、雷厉风行、争先创新”。负重拼搏,就是在困难的条件下,毫不气馁,迎难而上,敢打敢拼,志在必胜;团结奋进,就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上下协调,步调一致,顾全大局,形成合力;雷厉风行,就是一声喊到底,说了算、定了干,令行禁止,纪律严明;争先创新,就是不甘落后,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永不自满。
地级宿迁市成立后,第二届市委把宿迁精神归纳为“团结奋进、敢试敢闯、务实苦干、自立自强”。前后字数相同,意思相近,精神实质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赋予了新的内涵,适应人群和地域范围更广,既是对干部工作作风的要求,也是对各地、各级、各单位工作成效的检验。宿迁精神成为开创宿迁各项工作新局面的总动员令和内生动力。
20世纪50年代的创业是宿迁精神的原始积累
新中国成立初期,宿迁工农业生产极为落后。农业均为旱谷作物,运西是盐碱沙荒,运东是砂礓薄岗,北部是丘陵湖荡,土质瘠薄,易旱易涝,十年九灾;工业几乎是空白,仅县城内有几家小作坊,生产萎缩、百业凋敝。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县委的头等大事,创业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1957年前,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县委也曾积极进行探索,采取了很多措施,然而都没找到解决宿迁农业翻身的治本之法。李柏同志任县委第一书记后,带领县委一班人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从宿迁实际出发,最后提出了“玻璃城,水稻县,苹果黄河、葡萄山”的远景规划。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逐渐得到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认同,并且在实践中成为激励人民战天斗地,摆脱贫困,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整个远景规划实施中,围绕建设“水稻县”这个核心,宿迁取得了许多耀眼的成就,突出表现为“三多”。一是创业成果多。先是山芋挂帅,接着是“旱改水”,后来又大办工业。二是工作办法多。开展调查研究,开展全民大讨论,开展友谊协作竞赛等。在当时,这些举措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推动了生产、改变了面貌、锻炼了干部、培养了人才。三是获得荣誉多。创办了全省第一家县级刊物《锻炼》杂志;1958年9月,宿迁县被林业部评为林业先进单位,11月获得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称号;同年,被轻工部定为工业试点县。
那时候的宿迁,书记挂帅,全党动员,全民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那时候的干部,思想解放,敢想、敢干、敢创业,重大决策出台后,立即能深入下去,传达到群众不过夜,思想行动能迅速统一到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形成了宿迁干群特有的“一声喊到底”的工作作风。老宿迁人那种永不满足、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认准就干、雷厉风行、干必干好的顽强作风,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争先推动宿迁精神的形成
1970年9月,在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县委提出了“群策群力学大寨,快马加鞭赶昔阳,苦干三年超‘纲要’,力争‘四五’过‘长江’”的新的奋斗目标。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加固加高骆马湖大堤,在兴建皂河电灌站的基础上又自力更生建造了20个流量的船行电灌站,紧接着开挖了全长200公里的8条大沟,新建了920多座桥、闸、涵洞,平整了43万亩土地。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由原来40万亩扩大到80万亩,五年(1970-1974)连跨五大步,“大寨路”上不停步。1975年9月15日至10月19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宿迁县作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出席会议,县委书记郭玉珍在大会上发言。从此,宿迁享有了“淮北大寨”的美誉。撇开粮食产量的虚报浮夸,“十斤毛稻吃十天”不谈,20世纪70年代在建设“大寨县”的过程中,宿迁广大干群流血流汗、不畏艰苦、奋勇争先的勇气和魄力还是值得赞赏和弘扬的。
1985年10月,县委掀起“二次赶江南”的热潮,大力发展乡镇工业。期间,耿车创造了“四轮驱动,双轨并行”的“耿车模式”,得到了原中顾委委员、经济学家于光远,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肯定。宿城镇成为苏北地区第一个工业亿元镇。1986年至1989年,全县先后兴建了一大批乡镇企业。成为淮阴地区13个县区的“排头兵”。据1988年统计,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389个,从业人员6.23万人,实现工业产值超过20亿元。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撤县建市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20世纪80年代宿迁争先的生动写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宿迁干部群众凭借着团结拼搏、敢想敢干、雷厉风行、不干则已、一干则鸣的精神,宿迁各项工作仍然走在淮阴市13个县(市、区)前列,淮阴市每年农业生产现场会都在宿迁召开。1992年8月开始的创建省级卫生城,推进了城市建设,提升了城市品位,特别是1996年7月争创地级宿迁市获得国务院批准。宿迁,再一次令周边县市刮目相看,成为焦点和明星。
21世纪各行各业的创新使宿迁精神得到放大和提升
设立地级宿迁市后,原县级宿迁市被一分为二,变成宿豫县和宿城区,但这一时期宿迁精神有了新的继承者,第二届市委为新宿迁注入了活力,使宿迁人看到了希望。特别是2001年后,宿迁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和2007年相比,全市GDP由247亿元增加到540亿元,年均增长1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8.2亿元增加到32.9亿元,年均增长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4%、8.6%。2009年宿迁财政收入达到126亿元,首次跨入“百亿元俱乐部”。在整体发展思路上,提出了“实施五大战略(工业强市、城市带动、外向突破、科教先行、创业富民),实现四大目标(二三产业大突破,城市城镇大扩张,社会事业大提升,改革开放大推进),调整三大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提高两大收入(政府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建设一座城市(举全社会之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在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上,提出合力构建“三最四低”的和谐社会环境,强力打造“生态宿迁、绿色家园,诚信宿迁、投资乐园”的新形象。2005年宿迁被评为“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2006年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最具人气奖”,2007年又被评为“浙商(中国)最佳城市特别奖”。在改革创新上,在全市领导干部中推行勤廉公示制度,得到了中纪委和省委、省纪委的支持和肯定。医疗卫生、教育改革也在全国引起不同凡响。在中心城市建设上,大开发、大拆迁,铁石心肠治理脏乱差,实施“北扩西进、南拓东延”和“引湖纳山”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黄(河)运(河)景观带、“九龙伏波”胜景,努力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回顾“十三五”,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宿迁,坚持“四化”同步、绿色跨越,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勠力同心、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2017年宿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000亿元台阶。
光阴荏苒,地级宿迁市组建已过25年。25年来的创业汗水,已经化成快速崛起的坚实基础;25年来的改革创新,已经变成实现突破的强大动力;25年来的发展成果,正在被592.36万(2020年七普数据)宿迁人民所分享;25年来的辉煌成就,也必将受到世人的认同、历史的认可。历届市委所倡导的“团结奋进、敢试敢闯、务实苦干、自立自强”宿迁精神,也必将成为宿迁人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创新之魂,力量之源。
宿迁精神历史考察的几点启示
宿迁精神的核心是“创业、争先、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即在宿迁任职、离休前做过淮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李登先,经历了50年代“旱改水”、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决策和实施,2007年笔者采访他时,深情地说:“工作一辈子,走了不少地方,宿迁人能吃苦、会干事、一声喊到底、雷厉风行的作风,其他地方是少有的。”无论是1992年《论宿迁精神》中讲的争先精神、团体精神、拼搏精神,还是1994年总结的“负重拼搏、团结奋进、雷厉风行、争先创新”;无论是老宿迁人的实践,还是新宿迁人的再造,都离不开“创业、争先、创新”这六个字。20世纪50年代的实践突出特征是“创业”,百废待兴,百业待举。70年代建设大寨县、80年代大办乡镇工业,为的是争先。跨入新世纪以后,宿迁各项改革事业大推进,凸显了创新的工作思路。
宿迁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决策者的超前意识,敢闯敢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也不可否认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少数精英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宿迁历史上三个辉煌时期,就有三任水平高、魄力大、干劲足的县(市)委书记。进入新世纪,一个地方一种精神的形成,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没有强者的推动,是不可能形成主导精神的。
“张家港”精神家喻户晓,它的发明人和创造者是强人秦振华,“大庆精神”离不开铁人王进喜,“大寨精神”和陈永贵、郭凤莲相连,“红旗渠精神”与杨贵相系。
宿迁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广大干群的认同支持,同心同德。宿迁精神是宿迁人艰苦创业实践的总结,是宿迁人敢于争先夺冠的精神提炼,是宿迁人各项工作创新创优的力量源泉。50年代“旱改水”离不开5万骆马湖区人民抛家舍田作出的牺牲;70年代“建成大寨县”离不开全县人民饿着肚皮大搞农田水利建设;80年代负债拼搏,大办工业,“唤起干群一百万、勒紧裤带办教育”;近年来中心城市的大建设,离不开老宿迁人舍小家顾大家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宿迁人作为宿迁精神的实践者、见证人,既为宿迁精神的形成出过力、流过汗,也是宿迁精神的最大受益者。宿迁精神是由领导者倡导,广大干群实践,在长期的建设和改革中逐步孕育形成的,广大干群是宿迁精神的载体。没有宿迁人的认同参与,就没有宿迁精神的伟大实践,宿迁精神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宿迁精神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精神内涵。宿迁精神是宿迁人艰苦创业、敢为人先、雷厉风行、认准就干、干就干好的真实写照,是几代宿迁人为之奋斗的血汗结晶,是老宿迁人留给新宿迁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敢试敢闯、敢为人先,加快发展、跨越赶超,书写“强富美高”新宿迁的现代化篇章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强大作用。宿迁精神不会因为人事更迭而消失,也不会因为时代前进、社会发展而过时。精神是永恒的,但对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需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宿迁精神过多地强调奉献、强调牺牲、强调大家和大局,而忽视个体需求、个人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确立正确的政绩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造福人民上来,关注民生,发展为民,把“人民福祉”作为宿迁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照顾社会事业的发展,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注重培育本土企业,在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建设品位中首先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造福人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前,勇于担当、务实苦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自觉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激昂奋进旋律,汇聚拼搏力量,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政协、中共宿豫区委党史工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