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雪枫墓园内庄严肃穆,树木郁葱,芳草依依,这里安葬着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将军——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
彭雪枫,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他投身革命,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智勇双全,在苏北大地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彭雪枫墓前,苍松翠柏环绕,微风吹过,树木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讲述着将军短暂、英勇而又壮烈的一生。
淮北革命圣地——“小延安”
彭雪枫1907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1941年5月至1944年8月,彭雪枫率军在以师部所在地泗洪县半城镇为中心的淮北地区,依靠人民进行抗日和反顽斗争,取得了巩固扩大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伟大胜利。
据泗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李雷训介绍,1941年5月,时任新四军四师九旅旅长张爱萍率部清剿了盘踞于洪泽湖上的湖匪,让洪泽湖成为可依靠的天然屏障。驻师半城,向东可以打通淮北与苏北根据地的联系,向西可以连接淮北、淮南,支援津浦路以西的反顽斗争,战略上进可攻,退可守。从1941年8月下旬至9月底,彭雪枫与邓子恢指挥部队对日伪军作战十余次,歼灭日伪军千余人,使淮北苏皖边区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从1942年12月17日至抗战胜利,当时的淮北区党委、淮北行政公署及新四军第四师与淮北军区首脑机关都移驻在今泗洪县半城镇大王庄。在半城四师司令部里,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淮北军区司令员的彭雪枫,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艰苦斗争,指挥着军队与日伪军进行数百次战斗,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扫荡”和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大王庄,在抗战时期,也因此被誉为淮北革命圣地——“小延安”。
天下文明第一军
大王庄里有一口井,村民们都叫它“新四井”。虽然早已吃上自来水,不再饮用井水,但村里的百姓依旧如祖辈们一样,保存着、爱护着这口井,因为这口井记载着彭雪枫将军和当地群众的一段感人故事。
1943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彭雪枫陪时任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到村外散步,看到一位老汉吃力地挑着一担水从庄子的西北向村里走来,心中不忍。回去后,他立刻同司令部及警卫连的同志商量,他说:“咱们这支队伍是为群众谋利益的,群众有困难咱们不能袖手旁观。群众痛恨敌、伪、顽,咱们就打敌、伪、顽;群众缺吃少穿,咱们就领导他们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现在群众缺水,我们就帮群众打井。”经过与村里干部、群众商量,最后决定对村里老井进行改造、挖深。奋战四天后,清水终于涌出,全村村民为之欢腾。吃水不忘挖井人,大王庄人为了祖祖辈辈记着新四军的恩德,就把这口井起名为“新四井”。
“离开了老百姓的军队,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非干死不可。”
彭雪枫经常告诫四师官兵,也经常用实际行动教导官兵,要始终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当地,为了保护群众生命安全,他下令枪毙自己的爱犬;
亲自帮助调解大王庄村民王善功和王守安两家两代人宅基地纠纷,使两家人和好如初。由此,他还被群众笑称为“彭村长”;
1943年8月28日,淮北连降暴雨,当时的四河乡(现属泗洪县双沟镇)圩堤几处决口,彭雪枫得知情况后,立即停止医工会议,带领医务人员赶至老鼋窝,率先跳入水里堵缺口。在军民共同奋战下,终于保住了圩内3万亩良田和2万多人民群众的安全;
他尊重知识分子,坚持自己睡门板,把床铺让给因暴雨不能回家的教师;
部队行军作战借宿群众家中,他亲自制定“五不走”军规:水缸不挑满水不走,地不扫好不走,门板不上好不走,借东西不归还不走,损坏东西不赔偿、不道歉不走。
……
他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深受军民爱戴。英勇善战的新四军铁骑劲旅,被当地老百姓誉为“天下文明第一军”。
“新四军是老百姓的武装,是武装起来的老百姓,要真心诚意地听老百姓的呼唤,受老百姓指使,为老百姓流血!”在大王庄四师司令部旧址入口的将士名录纪念墙上,后人把彭雪枫将军曾说过的这段话镌刻下来,永远感念着他。
彭师长有“三件宝”
抗战期间,在淮北大地上还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谣:“彭师长有三件宝,骑兵团、拂晓剧团、还有手拿一张《拂晓报》。”《拂晓报》、拂晓剧团是当时有名的宣传阵地,为骑兵团纵驰于淮北平原、巩固和扩大淮北抗日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拂晓报》于1938年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创办,是新四军游击队的机关党报。彭雪枫在《拂晓报》的创刊词里写道:“‘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要到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奋发,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拂晓报》对于开展政治宣传,扩大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影响,教育指战员,发动和鼓舞人民投人抗日救国保家乡的事业都起着重要作用。
为把宣传工作搞得丰富多彩,彭雪枫提议建起了剧团,并开展多项宣传活动。他常说:“要宣传军民合作抗日保家乡的理,讲新四军是人民的队伍,人民的子弟兵,对人民要如绵羊般温顺,处处爱护人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日军和敌人面前要如猛虎般勇猛。”所以拂晓剧团经常以多种多样、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宣传教育人民群众。
骑兵团是1941年8月,在洪泽湖东边岔河由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张震主持大会宣布建立的。边区地形多是平原,利于骑兵作战,而且在反顽斗争中,我军多次遭到攻击而受损。因此,彭雪枫决心建立骑兵团。骑兵经严格训练,英勇善战,每战必胜,在创建和巩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战斗中立下了不朽战功。
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1944年8月,彭雪枫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9月11日,彭雪枫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年仅37岁。
彭雪枫将军殉国之后,山河齐悲,淮北军民2万人在泗洪大王庄召开追悼会。毛泽东、朱德率延安各界代表1000余人在中央大礼堂悼念彭雪枫,并分别写下挽词,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1945年2月,彭雪枫将军的遗体安葬在半城镇西郊。彭雪枫将军牺牲后,原四河乡群众把40里的大堤更名为雪枫堤,保留至今。
近年来,人们为纪念彭雪枫将军,在宿迁市区建有雪枫公园、彭雪枫纪念馆;在大王庄建立党性教育基地,还设有彭雪枫将军旧居,还原了彭雪枫当时的生活工作场景。
如今,各相关纪念场所都早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成为人们红色旅游的教育基地。每逢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等及社会群众都会举行纪念活动,仅雪枫墓园每年接待祭扫、瞻仰、参观者达15万人次以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