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其崇 张冬冬
今年4月10日,是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基人江上青诞辰110周年。清明节前后,江上青战斗、生活和长眠之地——苏北革命老区泗洪县,从机关到学校、从企业到商店、从城市到乡村,广大人民群众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各种方式深情追忆江上青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深切缅怀他为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作出的突出贡献,学习和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充分表达对烈士的无尽哀思。
“我们深切缅怀江上青烈士的丰功伟绩,就是要学习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激励后来者团结奋斗,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越来越好。”今年87岁的刘聿才老人从1981年就开始收集整理有关江上青烈士的生平事迹材料,从泗洪县党史工作委员会副编审的岗位退休后,每每谈及江上青烈士的壮举,总是老泪纵横。
积极投身革命
融入时代洪流
1911年,江上青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上海“艺大”地下党支部书记,从事地下学运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侵略和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江上青义愤填膺,与一批热血青年先后创办了《新世纪周刊》《写作与阅读》《抗敌周刊》等进步刊物,宣传抗日救亡、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传播革命和抗日的火种。
1938年冬,中共安徽省工委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在江北洪泽湖地带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将江上青、赵敏、周邮、谢景鸿、吕振球、李艺、王毓贞7名共产党员组成秘密的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委任江上青为特别支部书记,随安徽第六行政区专员盛子瑾一行来到皖东北。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团结盛子瑾,开展统战工作;发展党员,统一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培训骨干;组建抗日武装,开创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江上青来到皖东北,首先到达的就是今天的泗洪县郑集、双沟等地。泗洪县位于洪泽湖西畔,地处苏皖两省交界,是解放后新建的县,原泗县6个区,有4个区划归泗洪县,建县时隶属安徽省,1955年隶属江苏省。江上青在皖东北主要活动地区就在泗洪县境内,这里不仅是皖东北特支委的常驻地,也是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的常驻地,还是后来苏皖区党委、淮北军政委员会、淮北行署、新四军四师师部的常驻地,更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刘少奇、陈毅、邓子恢、彭雪枫、张爱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评选的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就有江上青、彭雪枫两位烈士长眠在泗洪这块红色的土地。
江上青在泗洪的战斗岁月,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为国家、为民族贡献最大的时期。在这里,他是在隐蔽战线上工作的,利用自己的政治身份作掩护,充分发挥才能和智慧,和战友们同心协力、披肝沥胆,想方设法、历尽艰险,建立了不朽功勋。开办皖东北军政干校及培训班等,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培训了大批青年干部;创办《皖东北日报》,发表大量抗日救亡文章和消息,唤醒民众;按上级指示,统一皖东北地区党的领导力量,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组建抗日武装,壮大淮北地区新四军抗日力量;他亲自谋划并参与了著名的“罗岗会谈”,与盛子瑾达成“联合抗日,反对汉奸”的重要协议,促成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的成立,推动建立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团结各方力量,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
血染淮北大地
人民深切缅怀
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遭地主反动武装伏击,壮烈牺牲,年仅28岁。噩耗传来,皖东北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将烈士遗体安葬在崔集(今泗洪县孙园镇),并分别在烈士生前战斗过的青阳、崔集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赶来吊唁,痛哭之声震荡四野。泗洪人民没有忘记他,为更好地缅怀先烈,教育后人,1982年,泗洪县委、县政府把烈士遗骸迁葬在泗洪县革命烈士陵园,并于1983年对江上青烈士陵墓进行重修,张爱萍将军题写碑铭“江上青同志之墓”,刘玉柱、杨纯、周邨共同撰写碑文。1988年起,泗洪县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写出版了《缅怀江上青烈士》一书。在烈士殉难70周年之际,泗洪县又兴建了革命烈士纪念馆,2010年建成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如今,这里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和江上青烈士诞辰及牺牲的纪念日,老区人民成群结队前来凭吊祭奠,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悼念和敬仰。
江上青在隐蔽战线上,为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建立了特殊功绩。他短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后,江上青当年的战友们给予了他崇高的评价。曾任国务委员的张劲夫说:“上青同志的革命激情、敏捷思路和文学才华,是极为杰出的,他的演讲和著文,都使听者在心灵深处激起波澜,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知识分子精英,是党的好党员、好干部。”曾任中顾委委员的金明说:“江上青同志是开辟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首先壮烈牺牲的领导干部,苏皖地区人民永远怀念上青同志。”曾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的赵汇川说:“江上青同志是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拓者,为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的杨纯高度评价江上青说:“每当我和一些老同志回忆皖东北往事的时候,无不深切怀念这位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最初莫基人江上青同志,烈士伟绩,山高水长。”曾任核工业部副部长的刘玉柱对江上青的评价是:“上青同志的一生是不懈追求进步、从事革命活动的一生,是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的一生。”
丰功伟绩长存
美德百世流芳
江上青牺牲后,他的遗体被敌人推入濉河中。当时,正是洪水期,遗体顺水漂流数十里,到了青阳地区才被打捞上来。江上青的牺牲,是我党开辟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中的重大损失。噩耗传来,皖东北各界人士怀着巨大悲痛,分别在青阳、崔集(今均属泗洪县)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当时的“抗演六队”还为江上青谱写了《挽歌》在追悼大会上演唱:
秋风里,
殒落了一颗大星,殒落了一颗大星。
你去了,
带着音响,划过夜空。
在封建余孽手里,溅了你的热血,
让几十里的弱流,亲吻你的尸身。
无限的哀痛,刻上我们的灵魂。
死者啊,
你是生花妙笔的江淹,
你是朗朗照人的玉山,
你是铁腕斗胆的股肱,
打开皖东北光辉的今天。
死者啊,
愿你手持巨灯,
照着我们前行,
抹干泉涌的眼泪,
掀起倒海的飓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江上青播下的革命火种,不久即在淮北大地上熊熊燃起……
可以告慰江上青烈士的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泗洪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老区泗洪百万人民牢牢把握“跨越赶超、争先进位”发展主题,大力实施工业突破、三产兴城、科教优先、环境立县、创业富民的发展战略,解放思想,苦干实干,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苏皖边界、洪泽湖畔一座现代化中等工贸旅游城市快速崛起。在江上青烈士诞辰110周年之际,百万泗洪人民更加怀念江上青等革命先烈,决心把烈士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强大动力,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努力把泗洪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对江上青同志等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
铭记烈士壮举
告慰烈士英灵
江上青烈士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忠诚于党的一生,我们纪念他、学习他,就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灯塔,信念是风帆。为挽救祖国和民族命运的江上青,16岁时就毅然投身革命浪潮。入党前后,他两次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意志如钢,生死不悔。“坐牢没关系,放出去再干。”这是江上青烈士的铮铮誓言。经受血与火的考验,他的革命斗志愈挫愈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不仅写下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战斗诗文,还通过创办报刊,联合进步青年组成流动宣传团,揭露阴谋、鞭挞黑暗、唤醒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抗日主张。
江上青烈士的一生,是献身革命英勇战斗的一生,我们纪念他、学习他,就要像他那样不畏艰难险阻,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皖东北政治形势极度严峻,大部分地区均已沦陷,日寇到处肆虐,国民党军队纷纷撤退,政权迅速崩溃瓦解。整个皖东北陷入无政府状态,土匪群起,民不聊生。在这里开创抗日民主根据地,不仅工作难度大,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他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毅然奔赴皖东北地区,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发展成为“第一要务”的和平年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江上青烈士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砥砺进取的勇气,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江上青烈士的一生,是扎根基层、热爱人民的一生,我们纪念他、学习他,就要像他那样对待工农群众,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皖东北工作期间,江上青经常深入农村开展演讲活动,广泛地联系群众,鼓励大家投身抗日。他亲自编写政治教材,亲自给学员讲课,培训了一批又一批抗日骨干力量。在担任行署秘书期间,他每月薪金80元,却捐出50元作为伤员疗养费,20元救济困难群众和同志。江上青至诚至仁、朴实无华的一生,诠释着共产党人的特殊品格,无愧为知识分子的楷模。
江上青烈士的一生,是勤奋好学、勇于实践的一生,我们纪念他、学习他,就要像他那样注重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加快发展的能力水平。江上青出生于书香门第,一生勤奋好学,手不释卷,文学造诣深厚,理论功底扎实,灵活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为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对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像江上青那样热爱学习,善于钻研,注重实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切实提高驾驭复杂局面、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的幸福家乡而努力奋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