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黄河故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黄河故道文化是沿线地区的重要职责。今年适逢建党百年,市政协以“铭记红色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举办第二期黄河故道文化研讨会,围绕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焦裕禄精神等黄河故道沿线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开展深入研讨,以赓续精神血脉、砥砺奋进力量。现将有关发言摘要刊发。
追寻百年党史 传承恩来精神
淮安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会副会长
张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传承周恩来精神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传承周恩来精神要把握精髓要义。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要深刻体会他心系百姓、亲近群众、服务人民的经典言论,深入领悟他呕心沥血、勤政为民,细致入微、关注民生,求真务实、体察民情,平易近人、慈爱亲民的生动实践。传承周恩来精神要躬身力行。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学,要循序渐进、找准定位学,要知行合一、脚踏实地学,要持之以恒、永不满足学。
学习党史军史 传承铁军精神
盐城市政协教文卫体委主任、新四军纪念馆原馆长
孙国栋
“铁军”诞生于老四军叶挺独立团,发展于“红四军”,发展成熟于“新四军”。1925年11月,中共两广区委在“铁甲车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通称叶挺独立团),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北伐中叶挺率团当先锋、打头阵,勇夺汀泗桥,抢占贺胜桥,所在的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把叶挺旧部带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汇合,为继续发扬“铁军”威名和光荣传统,部队称之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抗战爆发后,叶挺受命改编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及红军游击队,提出这支部队应称之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意在继承和发扬独立团在老四军和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新四军的发展历程,就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苦难辉煌史,在党史国史军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铁军”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江苏符号”之一,其主要内涵是听党指挥的铁的信仰、报国为民的铁的担当、英勇顽强的铁的作风、执纪严明的铁的纪律。学习传承“铁军”精神,一要有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不断提高党性锻炼和道德操守;二要严守政治纪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关注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要有责任有担当,积极应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淮海战役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副局长、淮海战役纪念馆副馆长
贾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淮海战役纪念塔时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重要的因素。他强调,人民战争,人民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地守住这个江山,好好地回报我们的人民,我们要坚决捍卫我们人民的江山。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是淮海战役精神的主要内涵。淮海战役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60万兵力和500余万支前群众之所以能在广大的区域内协同形成强有力的整体合力,关键是思想上对党绝对忠诚,一切行动听指挥,执行纪律不折不扣。淮海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支前区域最广、动用民力物力最多的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取得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典范。淮海战役蕴含的团结协同精神,是基于共同理想、全局观念、严明纪律基础上的毫无保留的主动协作与配合,其凝聚和激发出的无穷战斗力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淮海战役的胜利,还基于全体将士听党指挥、能打硬仗,充满着奋勇向前、决战决胜的昂扬斗志。学习淮海战役精神,要做到学史明理——明人心之理、初心之理、干事之理、团结之理;要做到学史增信——增道路之信、理想之信、理论之信;要做到学史崇德——崇党员之德、英雄之德、百姓之德;要做到学史力行——力工作之行、思考之行、学习之行。
焦裕禄精神时代价值的弘扬和传承
兰考县委党校原副校长、焦裕禄精神研究会理事
徐文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新时代要传承弘扬焦裕禄对群众的那股亲劲。焦裕禄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永葆亲民爱民的情怀。共产党员要终身获得为人民服务的资格书、通行证,就要像焦裕禄那样,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试金石,把群众的笑脸作为价值标尺,把与群众同甘苦作为自觉追求。新时代要传承弘扬焦裕禄抓工作那股韧劲。面对兰考“三害”,他决心要把兰考真实情况摸透,表示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亲自去考察兰考“三害”根源。正是靠着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找到了治理“三害”的新路子。我们要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就要像焦裕禄那样,练就过硬作风,力戒浮躁、摒弃功利,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新时代要传承弘扬焦裕禄干事业的那股拼劲。到兰考工作,焦裕禄没有被艰苦的条件和难以想象的困难吓到,在短短的400多天里,焦裕禄不顾病魔缠身,亲自带着兰考的人民群众战风沙、斗洪涝、治穷根,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兰考大地。今天,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拼尽全力。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宿迁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朱磊
宿迁坚持创造性保护革命遗址遗迹,并切实加强研究、开发、宣传和利用,创新性传承红色基因。一是用心保护好红色遗存。先后多次开展普查,培塑纪念地或标志物,建立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体系,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全覆盖。二是深度挖掘好红色故事。着重加强英烈文化研究,编辑《宿迁市烈士英名录》《中国共产党宿迁历史》《红色丰碑》等一批红色书籍。三是着力展示好红色印记。突出红色人物、文物、事件和精神品质有形化,打造地域人文景观,联动黄河故道沿线城市开展文化研讨活动,并在黄河公园建设中增设红色印记展示区。四是创新运用好红色资源。建设红色培训基地,推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组织瞻仰纪念活动,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市政协会同市有关部门开展百场《红色丰碑》读书报告活动。五是积极践行好红色使命。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开启“十四五”新征程,用实干书写中国梦的宿迁篇章。保护、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既要主动作为,更要善于作为。在谋划推进上注重统筹和协调。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点带面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在发掘利用上注重传承和发展。要采取更严格保护措施,发挥红色文化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中的独特作用。在传播推广上注重创新和创造。要注重文旅融合,搭建多元平台载体,创新运用“5G+”阅读新模式,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插上翅膀。
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蓬勃活力
沭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
红色文化经历了民族独立与振兴的重大考验,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和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提炼、继承和升华,实现了家国精神的高度统一,具有举世公认的社会价值,构建了世界上最壮观、最先进的精神谱系,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及深远的现实意义。红色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文化工程,要将红色文化教育与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结合起来,与各种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理想坐标的重新确立结合起来。让党和国家的革命史、奋斗史、英雄史充分发挥时代作用,从社会各领域着手长期开展红色基因教育,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浅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创新性发展路径
泗阳县文史研究会
泗阳是革命老区,李一氓、梁兴初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运筹帷幄,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新四军革命斗争故事、文物、遗址。在新时代下,新四军的精神依然激发我们奋斗的豪情,推动泗阳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性发展,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精神魅力,对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拓展红色文化生机活力和文化育人功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要在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讲好红色故事,创新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泗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厚植红色党性文化 建设红色教育品牌
——淮北小延安泗洪红色教育品牌建设思考
泗洪县文史研究会
泗洪是革命老区,是抗战时期全国著名的19块根据地之一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心区,被誉为“苏皖红土地,淮北小延安”,红色资源种类全、数量多、标识性强,具有建设红色教育品牌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一种政治担当和历史责任,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提出建设红色泗洪的战略思路,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加强红色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传统,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要通过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红旅融合发展、改进传播方式等举措,更好地打造红色教育培训品牌。
深耕宿北战役精神土壤 厚植宿迁红色文化内涵
宿豫区历史文化研究会
宿迁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发生过无数次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其中尤以宿北战役英勇壮烈、影响深远,为宿迁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宿北战役精神是宿迁红色文化谱系的重要篇章,我们要抓住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通过对宿北战役精神土壤的深度耕耘,提升宿迁文化新内涵,续写宿迁精神新价值,树立宿迁形象新标杆。宿北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去,战争中所磨砺形成的宝贵精神却历久弥新。回顾战役历史,总结战斗经验,我们在庆祝人民军队取得的辉煌战果、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的同时,更应汲取战役的宝贵精神,传承战役的红色基因,努力从战役的伟大精神中获得思想营养和前进动力。
论陇海南进支队的苏北抗战精神
宿城区历史文化研究会
陇海南进支队是指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后在1939年9月改名为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这是苏北敌后战场的一支重要抗战力量,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苏北敌后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陇海南进支队在敌后战场进行了党的组织建设、统一战线建设、根据地建设等一系列抗战活动并在敌后战争中取得发展壮大,付出了极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陇海南进支队的抗战精神诠释和丰富了江苏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挖掘弘扬陇海南进支队的抗战精神,对于深化研究江苏抗战精神,丰富江苏红色文化内涵,彰显江苏红色文化的精神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一氓与淮海大地红色文化之缘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范光辉
泗阳县文史研究会理事
赵殿祥
李一氓曾担任淮海抗战民主根据地行署主任近5年时间,为淮海大地播下了许多红色文化的种子。一是抓民主政权建设,传播依法行政的红色种子。他认真贯彻党的“三三制”,注重用法治建立民主秩序,完善淮海区参议会,与党外人士同舟共济,同商政事,成为华中解放区党与非党人士真诚合作的典范。二是开展大生产运动,传播劳模精神的红色种子。有力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为华中地区取得抗战胜利打下了基础。三是缅怀英烈,建造“爱园”烈士陵园,传播忘我牺牲精神的红色种子。李一氓生前留下遗嘱,火化后将骨灰撒在淮海平原的土地上。李一氓以坚毅、坦荡、博学、求实的精神,传播红色文化,成为无价的红色精神甘露,永远滋润着淮海大地上的世代人民。
开展红色研学 培养新时代“红孩子”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房元品
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以“立心教育”为学校的文化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宗旨,坚持安全性、育人性、课程性、实践性原则,通过听革命故事、看红色影片、唱红色歌曲、读红色书籍、祭革命烈士墓等形式因地制宜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爱国信念的新时代“红孩子”。主要做法为:提高站位强组织,利用特色厚课程,丰富活动植情怀,家校共育促成长。众兴实验小学红色研学活动优秀班级被江苏省少工委授予“江苏省优秀红领巾小社团”称号,学校红色研学案例获得江苏省少先队案例评比特等奖。
思想先锋 实践楷模
——江上青抗日统一战线思想的成功实践及其现实意义
泗洪县文史研究会理事
张成俊
江上青同志是成功实践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统一战线思想的先行者,他主动适应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时代要求,坚决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国民党专员盛子瑾,促成八路军、新四军到皖东北地区合作抗日的局面,委派党员掌握区、乡政权,创办皖东北抗日军政干校,建立和发展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大量培养干部,团结开明绅士参加政府工作,并创办《皖东北日报》,宣传党的抗日统战政策,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抗战,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和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这些成功实践启示我们:要辨析统一战线新任务,团结一切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要理清统一战线新内容,为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要构建统一战线新机制,尤其要健全新的社会阶层、社区统战、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统一战线工作水平。
从皖东北到淮北
——略论铁军精神在洪泽湖畔的传承
泗洪县文史研究会理事
胡传海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上海、安徽、山东、豫皖苏等党组织相继派出党员进入皖东北地区,逐步开创了以洪泽湖为依托的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随着游击战争的不断开展,淮北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与扩大,1943年11月,淮北军区第四军分区成立,从此,淮北地区特别是洪泽湖畔成为铁军精神最坚定的堡垒。它不仅成为洪泽湖畔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今天老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概括起来,铁军精神就是:听党指挥,忠于人民,坚贞不渝的铁一般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百折不挠的铁一般意志;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牢不可破的铁一般团结;令行禁止,执纪严明,秋毫无犯的铁一般纪律;勇猛顽强,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铁一般作风。
坚冰消融 春到上塘
——解读改革开放下的农村发展
泗洪县文史研究会理事
陈瑜
在上塘公社“联产承包制”改革的探索实践中,各级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全方位科学帮扶,上塘人自强不息,开动脑筋破解发展困局,创新探索富农增收办法,不断绘就出生态宜居、美不胜收的新画卷。这些变迁启示我们:不能割裂历史,更不能随意否定过往历史时期,要从过去的经验中不断汲取力量;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推动城乡经济畅通循环;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中,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向纵深推进。实践证明,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推动乡村振兴,“要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必将能够成为现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