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摄影大师吴印咸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无论在资料里、历史档案中,还是在课本里、影像片中,当你看到毛泽东主席重庆谈判的珍贵照片、中共七大会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剧照、白求恩大夫给战士做手术的留影、南泥湾开荒等画面时,你会想起谁?

在这一期“百年循迹——走过你来时的路”系列报道中,采访组来到了沭阳县城区走进吴印咸故居,在这里,我们给你揭晓上述的答案。吴印咸,1900年9月出生于沭阳,199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走在他的故居中,透过一幅幅摄影作品,你可以看到这位世纪老人用独特的视角,记录风起云涌的时代。

艺术初探 影像立名

春风微醺,位于沭阳县城区扬州路的吴印咸故居,也迎来了一年里最好看的春景:迎春花从石缝里探出头来,绿草换上了青嫩的“新装”,长条椅上休憩的老人,静享着乍暖还寒时节的春日暖阳。无忧的孩童追逐嬉戏……繁花深处,故居隐现。

“吴印咸故居由故居原貌、艺术展厅、光影公园、传承基地四个部分组成,通过童年记忆、家国情怀、红色人生、毕生夙愿等不同主题展示出吴印咸光辉的一生。”在故居入口处,解说员汤雨鑫向大家介绍了红色摄影大师吴印咸故居的分布情况。而故居所在的位置也是吴印咸在沭阳生活的地方。

吴印咸出生于一个清贫的书香之家。1916年,吴印咸从高小毕业后适逢沭阳水灾,考入了半工半读的江苏省立第四工厂。在这家生产棉布和线毯的工厂,他半天学文化知识,半天当织毯工人,还设计新颖的地毯图案。

因他自幼喜爱绘画、书法、篆刻,工作之余常常收集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图案,尝试自己设计线毯图案,获得厂方认可与市场的欢迎。18岁毕业时他被留在厂里,一边教授图画课,一边设计线毯图案,并自修了中学的全部课程,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文化基础。

1919年,吴印咸如愿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基本训练。1922年,从上海美专毕业回到家乡任教。1923年,他拍下了一幅经典作品《晓市》。作品中,沭阳县城的承晖门下,老城门弥漫着朝雾,石道潮湿而光滑,为生计而奔忙的人们在强烈的逆光下形成奔波的身影,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

在吴印咸故居里,还特别设置了《晓市》情景再现角落,游人可以拿起扁担挑着筐,亲身感受一下。一幅作品寄托着吴印咸一生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也成为沭阳县城市建设的重要历史参考资料。

1927年,吴印咸再次离开家乡前往上海谋生,从此与影像结缘。吴印咸的摄影艺术生涯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30年代末到40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三个阶段,吴印咸从一个向往光明的儒生,成长为带着相机走向红色圣地,以照相机和摄影机当武器的摄影大师。

历史照见人生。三个不同阶段的摄影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创作的手法,既反映了他面对的社会现实和经历的社会变化,也反映了吴印咸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发展轨迹。

在吴印咸故居,其1933年拍摄的《难兄难弟》作品中,可见两头戴着面罩的毛驴,隐喻广大人民在高压下失去自由的生活;1935年拍摄的《呐喊》,以疾声大喊的人物造型宣泄了被压迫的人们要反抗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与他在上海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马路天使》及其剧照,都表现出了批判社会现实、追求社会变革的思想倾向。

红色经典 记录时代

1938年,吴印咸参加延安电影团来到延安,吴印咸的摄影创作更加贴近时代。吴印咸在这里拍下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延安的革命气氛深深感染了他,他完全投入到了一种新生活,培养了一切为革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意志。

在吴印咸故居艺术展厅里,陈列了65幅经典作品,通过这一阶段的摄影作品,人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践行初心和使命,艰苦创业、勇敢奋斗的光辉历程。吴印咸深受感染,从接触到的革命领袖和边区军民,激发起蓬勃的艺术创作力量。

《白求恩大夫》是吴印咸于1939年拍摄的一幅照片。白求恩大夫在照片构图上处于突出的位置,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成为支配全局的结构支点。简单的手术台,显示出当时工作条件的简陋和艰苦。白求恩大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地工作着,有力地表现了他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艰苦创业》是一幅感染力极强的摄影作品。毛泽东穿着双膝打着补丁的粗布制服,脚蹬破旧布鞋,给干部作《艰苦创业》报告,照片记录了毛泽东神采奕奕的精彩瞬间。

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毛泽东主席讲话习惯打手势,每做一个手势往往有片刻的停顿。吴印咸在室内光线很弱,但又无法补光的情况下,巧借着透进室内、落在毛泽东主席肩背上的一道光亮,抓取了一个个生动的手势,人物形象十分生动,照片顿时也有了“高光时刻”。

展厅里,《中共七大会场》这幅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时代见证,光影流年。在艰苦的年代里,吴印咸克服了摄影器材短缺和物质极度匮乏带来的种种困难,以独特的摄影视角见证历史,在党的新闻纪录电影和摄影事业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延安时期拍摄的红色题材摄影作品,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时代篇章,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摄影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光影随心 春华秋实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吴印咸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摄影教育事业,同时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用影像见证新中国的发展。

光影随心,春华秋实。1955年,吴印咸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1963年,担任剧情电影《白求恩大夫》的总摄影师;1970年,担任国务院文化组成员、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副校长,主持电影系教学工作;1982年,担任剧情电影《骆驼祥子》的摄影指导;1990年,由其拍摄的组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获得第1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特别荣誉奖”。

吴印咸对中国摄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长达70年的摄影艺术生涯中,拍摄了数万张黑白和彩色照片;拍摄了7部故事片和5部纪录片,曾获得全国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摄影奖”;编撰了20多本摄影艺术专著;举办了近20次个人摄影展览。他的名字与他的作品深深刻入人们的记忆和新中国影史。一生因光影被世人铭记,而世人又用光影方式去纪念他。

2000年,全国文联、国家文化部、中央电视台等部门联合举办纪念吴印咸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专程从北京到沭阳、上海、延安等地拍摄电视专题片《镜头后的人生》,以及吴印咸在各地活动情况的资料。

2015年,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光影见史——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该展览是中国美术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展事之一,也是中国美术馆“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系列典藏项目之一。

2020年9月21日,第二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暨纪念吴印咸诞辰120周年活动在沭阳吴印咸故居举行。纪念活动激励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革命信仰和艺术操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新贡献。

2020年5月11日,电影《青年吴印咸》在吴印咸故居开机拍摄。这是一部大型红色爱国主义题材作品,根据吴印咸青年时代真实事迹改编,用艺术影像还原了一位革命艺术家,从小家到大家,从个人到民族的思想成熟的过程,以及与摄影圈结缘的历程,用朴素的视听手法展现青年吴印咸求变求新的思想精神,向观众奉献一部具有民族凝聚力的大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吴印咸用光影定格了火红的时代记忆。如今,在沭阳,小印咸摄影社团、印咸书局、光影公园等,如繁星点缀,传承着摄影大师的文脉。吴印咸一生爱党爱国、匠心摄影艺术的精神也在激励、影响着更多的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